评论员 李长需
什么样的班规、校规才受欢迎?
“不要议论他人的外表和身材”“拒绝开黄腔、不造谣”……广东一所中学的初一班级里,几十张匿名的纸条,记录下孩子们最真实的期待。00后班主任杨献(化名)用一场特别的“班规共创”活动意外走红网络。“学生的视角跟老师不同,我想听见他们真实的声音。”杨献说。
杨献老师的班规共创实验,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孩子们对尊重和平等的理解。这个方法之所以管用,关键是做到了三点:第一,规则不是老师说了算,而是大家一起商量决定的,就像学生们提出的拒绝开黄腔等,直接说中了同学之间相处的痛点;第二,制定规则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孩子们在讨论中学会站在别人角度想问题,在投票时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种教育比死记硬背条文更有用得多;第三,当学生发现老师真的在听他们的意见时,就会更愿意遵守规则,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班的纪律反而变好了。心理学早就发现,当人觉得自己能做主、有能力、被接纳时,就会特别有干劲儿。
这种班规改革的意义,远不止是管理方式的改变。它打破了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服从的老套路,建立了大家一起成长的新关系。当学生从被动遵守规则变成主动制定规则,班规就不再是束缚他们的绳子,反而成了培养他们主动规划生活的土壤。实践也证明,老师越愿意放手,学生反而成长得越好。
当然,一个现实的疑问是:为什么这么好的做法还没有普及?道理可能很简单,那就是让老师放下控制权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但正是这样的勇气和智慧,才是让教育真正回归本质的真谛。希望更多的老师,能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