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教师节来临之际,南京市教育局联合南京晨报自推出“2025年‘宁’的样子•AI上校园”优秀教师征集活动以来,老师们、家长们、学生们、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纷纷推荐身边的“AI+教育”好老师。
即日起,南京晨报推出系列报道,一起来认识这些“超能教师”中的代表。在AI成为教育改革必然选择的当下,他们拥抱时代、主动学习、积极转型,重塑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为培养适应数智时代的“新质人才”贡献力量。
2024年11月,伴随三位“数字人学伴”的亮相,一场AI技术引领的教育数字化浪潮正在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校园内奔涌,师生在各学科精心设计的课堂和活动中大显身手,为“AI赋能教育”给出“科利华答案”。
学校信息中心主任、英语教师田欣以技术为舟、育人为桨,带领学生驶向智慧学习的新彼岸,让AI教育点亮“智慧心”,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教师“守正创新、融合迭代”的专业精神。
课堂上来了“数字人学伴”,体验棒极了
“看!数字人学伴对你们的服装设计稿有不同意见了。”在以“探寻中华传统服饰的意蕴”为主题的英语课上,授课老师田欣提醒同学们。大屏幕上,数字人学伴化身即将来访中国的交换生Daniel,与大家就“中国服饰的魅力”比拼创意。Daniel发音标准,互动迅捷,不仅对同学们的个性化问题对答如流,还能够实时调整语速、复述难点,甚至主动发起情景对话,热烈的课堂氛围让同学们兴味盎然。
“AI可以帮助我们在浩瀚的信息中梳理和调用出自己需要的答案,但是如果不假思索、照搬套用,就会错失思维训练的良机。”田欣和学生反复强调:“与其向AI要答案、要结果,不如向AI问思路、寻路径,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她的课堂更像是“思维训练场”——引导学生审慎地思考、甄别与选择,成为自主思考、敢于质疑、更有创造力的人。“比起被AI‘单向灌输’,他们更愿意与‘数字人学伴’协同解决问题。”田欣说。
AI导师跨界共研,探索全学科数智育人
在南京市科利华中学,这样“生—机—师”协同互动的课堂场域覆盖全学科,“数字人学伴”与学生的思维碰撞点亮常态化的课堂,打造慧学、创学、乐动、趣玩、润心、智研的多样化人工智能教育场景。
田欣是“AI+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者和有力推动者。她精研多项AI教学工具与平台,在英语组开展“智能听说”项目,通过智能语音设备自动采集并评测学生的听说能力,创设多主体互动对话的学习场域,运用“数智学情”分析系统提升备课与授课效率,使用“数智作业”平台对学情数据精准反馈,让AI真正成为师生间的桥梁,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她和信息中心的同事们合力推动12个教研组积极参与“学科+AI”项目的迭代升级,为学生创设更加智能化、充满创造性的学习场景。组建“AI无界教师坊”——一个由多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跨学科AI研学共同体,推出“大语言模型赋能教与学”“基于AI的智能学术研修”“AI课堂诊断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系列培训,让高素养教师团队助力AI赋能各学科教学创新和项目化教学实施。
“AI不是遥远的技术概念,而是一位切实融入教学全程的‘智慧伙伴’。”田欣信心满满。
云端结对浦口课堂,技术赋能教育均衡
2024—2025学年,在由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与数据管理中心组织与开展的江苏数字教育学习基地“1+N”云端课堂项目中,科利华中学英语学科教研组面向浦口石桥中学、浦口第三中学同步开设共30节智慧云课,覆盖七年级英语新教材的多样化课型。田欣快速组建优秀的“云端课堂”教师团队,精心策划课程内容,深入开展教学研讨,及时跟进互动反馈,整合与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线上平台实现同备同教同研,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结对共建。
今年5月,田欣老师和“云端课堂”教师团队一同走进结对校——浦口石桥中学,把智能语音设备引入课堂,让每一个孩子的表达被倾听、被关注。
田欣和科利华中学的一线教师们,以前瞻性的视角关注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用扎实实践与稳步探索,为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贡献着自己的教育智慧与力量。
展望未来,科利华中学党总支书记诸谦带领全体科利华人创新打造“利华AI智慧院”,建设开放共享的人工智能教育全空间,以“AI+教育”助力学生全面成长,以数智赋能高品质教育。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谢婷
编辑 刘玫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