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生将迎来新版教材,新教材将更加重视思维和阅读!为了方便广大学生在暑假预习新学期的课本知识,我们整理了2025新西南大学版一年级语文(上册)一电子课本,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对同学们的暑期学习有所帮助。
以下是部分内容截图,完整信息请查看 PDF 文件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需贴合其具象思维主导、喜爱互动的特点,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化为可参与、可感知的日常体验,减少机械练习,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下面分享 6 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把 “课本知识” 融入 “生活场景”,让孩子发现数学的实用性
一年级孩子对抽象数字缺乏敏感度,但对日常接触的事物(如食物、玩具、家务)兴趣浓厚。将数学与生活场景结合,能让孩子直观感受到 “数学就在身边”。
购物时学数学:带孩子去超市或便利店,让他参与简单的购物环节。比如买零食时,问他 “妈妈想买 2 包薯片,你再选 1 包,我们一共要买几包?”;付款时,给孩子一些 1 元、5 角的零钱,让他帮忙计算 “这瓶饮料 3 元,我们付 5 元,收银员要找我们多少钱?”。通过实际操作,比单纯在课本上学习人民币换算更易理解。
家务中练数学:让孩子帮忙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并融入数学问题。分餐具时,提问 “我们家有 4 个人,每人需要 1 个碗和 1 双筷子,一共要准备几个碗、几根筷子?”;整理衣柜时,让他数一数 “你的短袖有 5 件,长袖有 3 件,短袖比长袖多几件?”。在完成家务的过程中,孩子能自然运用数学知识,体会其价值。
日常中用数学:利用碎片化时间引导孩子关注数学。比如等公交车时,让他数 “我们已经等了 3 辆公交车,再等 1 辆就是第几辆了?”;吃水果时,问 “盘子里有 6 个橘子,你吃了 1 个,爸爸吃了 2 个,还剩下几个?”。这些不经意的提问,能让孩子逐渐养成用数学思维看待生活的习惯。
二、用 “趣味游戏” 替代 “单调练习”,让孩子觉得数学好玩
一年级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约 15-20 分钟),游戏是吸引他们主动学习的有效方式。把数学知识点设计成互动游戏,能让孩子在玩乐中掌握知识。
口算类游戏:
图形类游戏:
推理类游戏:
三、借助 “直观工具” 讲解 “抽象知识”,让孩子轻松理解数学
一年级孩子尚未形成抽象思维,单纯讲解数字和算式难以让他们理解。使用直观的工具演示,能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帮助孩子快速掌握。
巧用日常物品:
利用专用工具:
使用工具后,要引导孩子从 “实物操作” 过渡到 “数字理解”。比如用小棒算出 “4+3=7” 后,让孩子试着说一说 “4 和 3 合起来是 7”,逐步建立实物与数字之间的联系,为后续抽象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
四、以 “正向鼓励” 代替 “批评纠错”,让孩子敢于尝试数学
一年级孩子对评价非常敏感,若因计算错误或答题失误就批评指责,容易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害怕学数学。用鼓励的方式对待孩子的学习过程,能让他们更有信心参与数学活动。
及时肯定进步:当孩子独立算出一道题、正确认出一个时间,或者在游戏中表现出色时,及时给予具体的表扬。比如 “你刚才算‘9-6’的时候,一下子就说出答案了,进步真快!”“你能准确找出家里 5 个圆形物品,观察得真仔细!”。具体的表扬能让孩子清楚自己的优点,增强学习动力。
耐心对待错误:如果孩子算错了题,不要急于批评,而是耐心引导他找出问题所在。比如孩子算 “6+2=7”,可以说 “我们一起用小棒摆一摆,看看 6 根小棒加 2 根小棒,到底是几根呀?”,通过重新操作,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同时告诉孩子 “没关系,刚开始学都会出错,只要认真思考,下次一定能算对!”,减轻他的心理压力,让他敢于再次尝试。
设置 “小目标” 激励: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设定一些简单易达成的小目标。比如 “今天我们的目标是熟练算出 5 道 10 以内减法题”“这周学会认 3 个整时时间”。当孩子达成目标时,给予小小的奖励(如多玩 10 分钟游戏、选一本喜欢的绘本),让孩子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五、让孩子 “主动参与” 数学创作,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鼓励孩子动手创作与数学相关的作品,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孩子从 “被动学” 变为 “主动学”。
制作数学卡片:和孩子一起制作口算卡片,让他在卡片上写下 10 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如 “3+4”“8-2”),背面写上答案。制作完成后,用这些卡片玩 “口算接龙” 游戏,孩子会因为是自己制作的卡片而更有兴趣参与。
绘制数学图画:给孩子一张白纸和彩色笔,让他画一幅包含数学元素的图画。比如画 “我的家”,让他在图中画出 “3 棵树、2 朵花、4 只小鸟”,并在旁边标注数量;或者画 “时间计划表”,画出早上起床(7 时)、上学(8 时)、放学(4 时半)的场景,并标出对应的时间。通过绘画,孩子能将数学知识与艺术创作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编写数学小故事:引导孩子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编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比如以 “小动物分食物” 为主题,让他编 “森林里有 5 只小兔,兔妈妈带来了 10 根胡萝卜,每只小兔能分到几根?” 的故事。在编写过程中,孩子需要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六、通过 “同伴互动” 营造学习氛围,让孩子乐于学数学
一年级孩子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玩耍、学习,与同伴互动能让数学学习更具趣味性,还能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组织小组游戏:邀请孩子的小伙伴来家里,开展数学小组游戏。比如玩 “图形分类比赛”,准备一堆混合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积木,让孩子们分成两组,在规定时间内将积木按形状分类,分类又快又准的小组获胜;或者玩 “口算接力赛”,孩子们排成一队,第一个人算出算式后,告诉下一个人,依次接力,最先完成所有算式的队伍赢。通过小组竞争与合作,孩子能在欢乐的氛围中巩固数学知识。
一起完成数学任务:让孩子们合作完成一项简单的数学任务。比如一起整理玩具箱,让他们分工合作,一人负责数玩具数量,一人负责记录(用简单的数字或符号),最后一起算出 “毛绒玩具一共有 6 个,汽车玩具一共有 4 个,两种玩具相差几个?”。在合作过程中,孩子们能互相交流想法,共同解决问题,提升学习积极性。
分享数学发现: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知识。比如一个孩子说 “我昨天买零食,用 5 元钱买了 3 元的薯片,找了 2 元”,另一个孩子可以接着说 “我帮妈妈分碗筷,我们家 5 个人,需要 5 个碗和 10 根筷子”。通过分享,孩子们能从同伴身上获得新的思路,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