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与历史环境中形成的,涵盖人文历史、文物遗存、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多种资源,并体现乡情风俗、工匠精神与价值观念的文化复合体。将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术课程,是一种通过文化浸润与教育融合使其焕发新生命和新活力的过程。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实施,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已从传统的技能传授逐步扩展至对学生人文素养、创新能力与文化认同感的综合培育。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不同地区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从传统绘画、雕塑技艺到民间工艺,无不展现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审美多样性。将地域文化有机融入高校美术教学,系统探讨其多维价值及实现路径,对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美术课程体系、推动文化传承与学生综合素质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地域文化融入美术课程的多维价值
地域文化蕴含着独特的民俗风情,承载着本土的审美观念、技艺智慧与精神内涵,为高校美术课程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将其融入美术课程,不仅可在生活场域的文化浸润中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也能打破传统美术课程“千校一面”的困境,丰富其教育内容、创新其教育模式,使美术教育贴近现实、回归生活,进而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美术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其多维价值体现如下。
以文化传承铸牢文化认同。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活态”资源。在美术课堂上,通过理论知识的传输与创作实践的引导,能够使学生系统认知不同地区的璀璨文化遗产。例如,通过分析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和历史渊源,临摹民间美术的独特线条和象征色彩,解读传统戏剧脸谱中的颜色符号和伦理隐喻,或探究古代器物背后的美学观念和哲学思想,能够将宏大的“中华文明”概念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具象艺术形态,不仅可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更可强化其对文化根源和文化基因的认同与自信,使其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
涵养审美能力与激发艺术创造力。传统的艺术形式兼具古朴与绚丽、写实与写意的多元审美特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例如,古代石刻中奔放古拙的线刻图像与充满想象力的神话场景,可用以启发叙事性的现代版画创作;民间雕塑的抽象造型与神秘纹饰,有助于学生思考传统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转译与运用;传统刺绣精湛的针法与色彩配置,则是学习传统工艺与当代视觉表达的绝佳范例。同时,从传统艺术中提取文化元素,如青铜纹样、甲骨文字、太极图形等,进行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动漫造型或文创产品开发,不仅可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也可培养其在文化对话中的创新思维。
推动综合素养与深度学习。基于地域文化的美术课程具有天然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以“‘重现’《清明上河图》市井生活”的专题为例,其不仅可调动学生的理论思辨和归纳能力,同时又要求结合艺术考察进行具体创作实践。具体而言,首先需探究宋代社会风貌,解读相关历史文献,了解北宋汴京的城市布局;其次需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分组创作,运用绘画、泥塑、模型制作等多种艺术形式再现画中场景。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信息整合、团队协作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走访传统建筑群落、文化及历史遗迹进行写生与考察,不仅能提升其观察表现能力,更能使其在真实场域中感受历史的厚度。
地域文化融入美术课程的实践路径
基于地域文化的高校美术课程建设并不是全然地“另起炉灶”,而是要与学校课程体系的变革融为一体。具体而言,要实现地域文化与美术课程的深度融合,需要从课程开发、资源建设、评价激励等多个层面系统构建实施路径。
课程开发:从文化资源到系统化教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地域文化与美术课程的融入不是简单地将文化资源引入课程,而应通过教育设计与文化提炼,实现从资源到教案的创造性转化。教师应创造性地做好资源挖掘与开发,精选内容素材,将文化资源具化为教案中的专题模块化设计,如开发“传统工艺美术研习”“非遗创新工作坊”等主题课程。引导学生从历史、符号、工艺等多维度理解传统文化,并运用当代审美语言进行再创作。
资源整合:建构协同育人生态。在资源建设过程中,高校应积极与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坊、非遗保护机构等文化单位携手,打造“校”“馆”“地”多元协同的美育平台,并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教学等方式,使美术课堂突破课堂局限,形成开放、动态、立体的资源网络。例如,借助博物院、文字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开展文物衍生品设计项目;通过与艺术家工作室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这种资源的整合,既可提升课程的现实厚度,也可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和实践能力。
评价机制:强调过程性与发展性。针对地域文化融入美术课程,其评价机制应重视评价的多元性,突出过程性、综合性和发展性。在评价内容上,应涵盖知识获取、技能提升、创作实践、团队合作以及文化理解等多方面;在评价方式上,可以结合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引入学习档案、展演展示、项目汇报等多元形式,尤其应重视学生在文化体验与创新尝试中所体现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转变,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融。
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美术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滋养与丰富的资源。它可使美术教育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和文化底气。通过系统性的课程开发、资源整合和评价创新,能够使地域文化从静态遗产转化为动态教育能量,真正实现文化传承与育人目标的协同推进。
【作者为张红芸,商丘师范学院。本文系2024年商丘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应天文化融入美术创作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编号:2024XJGLX0048)、2025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民族图像赫哲族鱼皮画的“人民性”研究(编号:C05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