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力量,让一个中考倒数的孩子,在位于鲁迅旧居的百年名校“志成中学”,镌刻下属于自己的丰碑?
2025年8月的北京,一块表彰铭牌悄然立于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学校实验大楼门前,这所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学创始校董正是五四青年运动的发起人李大钊,而志成中学的校园正是建立在鲁迅曾经居住过的旧址之上。这块铭牌写着八个大字:“光照未来·永续传承”。它所纪念的,不是某位老牌科学家、政界名流,而是一位刚刚从这所高中国际部毕业的青年——唐樱溪。
三年前,这个少年还是一名中考成绩倒数的“失败者”,他从未预想到,自己会在2023年登上世界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舞台——COP28,并荣获最具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奖项之一——扎耶德可持续发展奖(Zayed Sustainability Prize)。
科技助力可持续发展研究:从失败边缘起跳
唐樱溪的“逆袭”,始于他一次对日常生活中“室内冬天太冷、夏天太热、街边又太吵”的观察。他在母校实验室中反复试验,最终提出用“光伏真空玻璃”结合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发电,还能保温隔音。
这个想法在一开始因为制造难度虽并不被看好,但得到了时任35中可持续发展客座导师的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俞乐教授的鼓励。两年后,这套被称为“光伏真空发电玻璃”的系统被逐步改良,更获得国际肯定。在阿联酋迪拜召开的COP28大会上,这项创新的解决方案代表中国高中生登上世界舞台。
COP28,是有史以来全球参会人数最多的国际会议——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超 85,000 名代表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此,其中包括超过150位国家元首。而扎耶德可持续发展奖,正是为纪念阿联酋国父 Sheikh Zayed bin Sultan Al Nahyan而设立,旨在继承这位将阿联酋国家联合在一起的领袖遗志,表彰在新能源、水资源、气候变化、教育等领域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杰出实践者。唐樱溪,是这个奖项设立迄今为止17年来,首位获奖的来自责任大国——中国的青年。
“不仅仅是为了感恩母校,因为当年只有志成录取我。更主要的是想鼓励学弟学妹们不畏困难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唐樱溪将全部15万美元奖金用于改造母校教学楼,用上他自己设计的产品,优化教学环境,为千名学生创造绿色教室。这场捐赠从2023年启动,直至2025年落地,教学楼玻璃实现更新升级。
回馈母校:在实验大楼前树碑
与奖状和合影不同,这一次,北京三十五中选择以一块金属铭牌立于实验大楼门前,作为纪念。这种古朴而厚重的方式,不仅呼应着校园深厚的人文底蕴,更与这所学校曾经走出的众多时代人物形成对话。
多年来,这里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宋平、王光英、李锡铭、王光美、邓稼先、王歧山、陶西平、单霁翔等都曾就读于这片校园。而现在,这份精神谱系中又多了一位Z世代青年科学探索者的名字。
铭牌上的文字写道:
“碑记荣光,盼学子以智慧熔铸光明,用创新定义担当。”
这不仅是对唐樱溪个人的致敬,更是对当代青年行动力的呼唤。
从教育中生长的复利效应
唐樱溪的故事,不只是一个逆袭少年的传记,而是一个关于教育如何激发青年投身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案例。通过科学的路径,他完成了对社会的反哺。而母校对他所立之丰碑,也是一种将学生视为共同创造者,而非被动接受者的文化体现。
在当今全球高度重视 ESG(环境、社会、治理) 与 SDG(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的背景下,这种由“教育-科技-可持续发展-公益”多元驱动所构成的闭环,正成为全球教育的关注焦点。
Legacy:让创新与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责任一代代传承
从全球录取率比哈佛还低的密涅瓦大学暑假回到校园参观的唐樱溪,在学校里发起了一个称作“墨丘利计划”(墨丘利书院)的未来教育项目,这一次他的新征程是推动教育公平,让更多应试成绩没有那么好的学生拥有通过人工智能平台和项目式学习获取公平教育和工作技能的机会。
唐樱溪不是唯一一个参与可持续议题的青年,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他的实践,为无数仍在学业挣扎或寻求方向的青年提供了一个范例:真正的成绩单,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答卷上。
碑立于石,光透琉璃。在鲁迅撰写《阿Q正传》的书屋前,在李大钊深沉目光所及之处,一位新时代青年的探索与担当,被铭记、被传承,成为教育真正的回响。
来源:咸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