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涂竞玉
自2001年响应特区需求成立学科部,到2016年开启本科招生,再到如今培养800余名本科生、2000余名研究生,70%以上毕业生扎根大湾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大湾区电子信息领域的人才引擎。
这一切,离不开一支由院长张霆廷带领的教师团队。他们当中,有人深耕卫星通信,助力商业航天;有人联合华为攻关,破解5G部署难题;有人带学生通宵调试机器人,并肩作战……他们共同的身份,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产教融合的“架桥者”。
在这里,“哈工大规格”与“深圳速度”交融,“学术底蕴”与“产业脉搏”共振。这是一所学院与一座城市的“双向奔赴”,更是一群教师对一代学子的匠心传承。
扎根“一校三区”,构建跨界人才培养新范式
“哈工大的传统优势在航天国防,而深圳的优势在民营产业与国际化,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两者碰撞出‘1+1>2’的火花。” 谈及学院学科定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张霆廷清晰勾勒出教师团队的育人方向——以哈工大深厚的工科基础为根,以深圳的产业需求为壤,在传统与前沿的交织中培养人才。
在学科建设中,教师团队始终锚定国家战略与产业前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顾术实深耕空天通信与深空探测领域,其研究直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卫星通信的传统理论框架能融入前沿技术,让学生既懂原理,又知应用。” 他在课堂上,会将卫星收发机的调制编码过程与实际深空探测项目结合,让学生在算力卡上完成推理任务,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朱旭则聚焦5G向6G的演进,在《信号与系统》这门有着多年历史的基础课上,她从“带宽”概念延伸到5G频谱分配、6G通感一体化,“让学生知道,枯燥的理论能解决‘无人机接入网络干扰’这样的现实问题。”
学科交叉是学院的另一张“王牌”。随着6G时代到来,AI与通信的融合成为新趋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高林的研究方向便是这一领域,他在《随机网络优化》课程中,将“网络经济成本优化”这类前沿课题设计成课程项目。“学生要结合通信知识、经济学原理和AI技术,这种交叉训练能让他们应对复杂的产业需求。” 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罗晶晶则专注于低空网联通信,她带领学生攻克“地面网络向三维覆盖转型”的难题,将低空经济的产业需求转化为教学与科研的方向。
教师们的学科布局,最终转化为学生的成长养分。2016级本科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生黎爱民,正是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中找到方向。“本科阶段的高数、线代打牢了基础,博士阶段跟着导师做空间通信研究,才明白数学公式能支撑国家战略需求。这种‘厚基础 + 重战略’的培养,让我从热爱数学到能用数学解决空天领域的问题。”
打通校企协同,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企业是创新的主导,我们有深圳这样的产业沃土,就要让学生早一点接触真实的产业需求。”张霆廷的这句话,是学院教师团队推进产教融合的核心理念。从与华为共建课程、人才培养体系,到与中兴、中移动开展重大专项攻关,教师们化身“桥梁”,打破高校与企业间的壁垒,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在课程与实践的衔接上,教师团队下足了功夫。张霆廷表示,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就知道专业知识在产业里怎么用;顾术实则将企业项目融入教学,让学生与企业工程师直接沟通,毕业时就能快速适应岗位;高林更是通过“揭榜挂帅”的模式,让学生参与企业真实课题。
教师们不仅带学生“走进”企业,更引导学生将科研成果“推向”产业,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杨榜的经历便是典型。他表示,最初因执着于“超复杂算法”,导致设备成本高达万元。“当时教授问我,‘如果撤走所有实验平台和经费,你能做什么?’”杨榜回忆,这句话点醒了他,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将技术方案调整为“插入式模组”,把成本大大降低,项目不仅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还进入种子轮筹备注册公司。“从‘技术崇拜’到‘产业思维’,是老师帮我打通了科研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杨榜说。
在实践环节,教师团队更是给予学生全方位支持。目前已经是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教师的陈骏安至今记得,2018年参加广东省电子设计大赛时,学校实验员老师的全程陪伴。“比赛要求3天内做出作品,我们熬夜调试,老师帮我们打饭,还允许我们睡在实验室。”最终,他的团队拿下一等奖。“老师用‘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态度感染我们,这种实践经历让我后来在职业院校任教时,也格外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今,学院已形成“大一立项 – 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的闭环培养模式。张霆廷提到,学院设立创新实践委员会,从大一就引导学生结合产业需求确定方向。“学生不再迷茫,能把自己的兴趣、擅长的领域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最大化个性化培养效果。”
拓展国际视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作为哈工大‘国际合作办学的示范区’,我们要让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张霆廷带领教师团队主动作为,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双轨并行,为学生搭建国际化成长平台。
在“走出去”方面,教师团队积极拓展海外合作渠道。据悉,学院与瑞典皇家工学院、比利时鲁汶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顶尖高校建立联合培养计划,每年有数十学生通过各类项目赴海外深造。朱旭说:“几乎每位学术型博士都能申请经费参加国际会议或访学。”黎爱民便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他在博士期间通过国家公派,赴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联合培养一年。“我的导师是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每周都会和我交流科研进度,还能和来自沙特、荷兰的学者讨论前沿问题,这种视野的拓宽是无价的。”
“请进来”则让国际化教育落地深圳。2024年,学院与韩国汉阳大学合作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生源质量超出预期;同时,学院留学生规模已超百人,形成多元文化交流氛围。高林将此称为“在地国际化”,“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接触不同文化,与留学生组队做项目,这种跨文化协作能力,对他们未来在大湾区发展很重要。”
此外,教师团队还充分利用港澳资源,深化区域合作。学院与香港、澳门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教师们通过科研合作带动学生交流。张霆廷提到,学院每年会从电子信息类本科生中选拔3-4人,赴香港科技大学进行“直博项目”。“学生能直接与港澳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共同发表论文,这种区域协同是我们的独特优势。”
注重个性化成长,以匠心育人传递教育温度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信念与温度。”在哈工大(深圳)信息学院,教师团队不仅是学术上的“领航员”,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陪伴者”,他们用一言一行诠释“师者匠心”,让“规格严格”的校训中充满人文关怀。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罗晶晶带学生做“手机通过蜂窝网操控无人机”项目时,面对学生的疑虑,她没有否定,而是和学生一起梳理架构、排查问题。“从0到1的过程中,学生有自我怀疑很正常,老师要做的是给他们定力,让他们相信‘理论上能通,实际就能成’。”最终,团队用一年半时间实现原型系统,成为学院“孔雀团队”项目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这种关怀,也体现在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关注。黎爱民至今记得本科参加数学建模比赛时的场景:“凌晨和队友去吃夜宵,遇到校长,他主动问我们比赛进度,还给了很多指导。”这种“不期而遇”的温暖,让他感受到学院的育人温度;陈骏安则对高数老师印象深刻:“老师每次上课都手写板书,写满又擦掉,还不看讲义,这种‘功夫到家’的态度,让我后来当老师时也以他为榜样。”
更重要的是,教师团队用自己的科研情怀,点燃学生的家国担当。杨榜表示:“老师让我们明白,科研不是为了个人,而是要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 如今,杨榜的光纤通感技术已应用于数据中心光网络稳定性监测,未来还计划拓展到海洋监测。
“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支撑大湾区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信息人才,是既有哈工大‘规格’,又有深圳‘活力’的新时代建设者。” 从2016年首届本科生到如今的人才辈出,哈工大(深圳)信息学院的教师团队,用近十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育人答卷。他们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圳声音”——在协同中创新,在融合中成长,在开放中前行。
(受访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