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成绩公布当天,一则“何凯文英语一89分”的热搜引爆全网。这位千万粉丝名师晒出的成绩单,不仅让关联店铺咨询量暴增,更将考研圈的“造神运动”推向高潮。然而短短9天后,当真相揭穿这只是一场P图闹剧时,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也随之爆发——我们不禁要问:当教育变成追星,当知识沦为商品,究竟是谁在操控这场荒诞的狂欢?
何凯文9天塌房事件:一场群体性跟风的黑色幽默
2025年2月25日,何凯文在社交平台晒出英语一89分的成绩单,配文“持续精进的专业态度”迅速登顶热搜。其关联店铺咨询量在48小时内激增300%,评论区挤满“求同款课程”的考生。这种狂热在3月5日戛然而止——名师周思成公开质疑成绩单存在页面拼接痕迹,历年晒分图分辨率异常。何凯文清空动态转为私密账号的反常操作,加上文都教育火速切割的声明,让这场闹剧在3月8日以当事人承认实际71分、宣布退出行业仓促收场。
张雪峰在事件发酵期就警示“不要迷信名师”,但更值得深思的是数据背后的群体心理:店铺咨询量的断崖式波动,暴露出考生决策并非基于教学评估,而是对“高分符号”的条件反射。当教育消费异化为对“人设”的追逐,这场黑色幽默早已埋下伏笔。
考研焦虑的变形记:从知识渴求到“救世主情结”
考生对名师的盲目崇拜,本质是考试压力催生的认知扭曲。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闭合需求”理论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复杂的备考体系,考生将多维度的学习过程简化为“找对名师=成功上岸”的单一公式。何凯文事件中,网友对其成绩的初始盲信,正是权威依赖陷阱的典型表现。
更值得警惕的是符号化消费现象。周思成旗下“一笑而过”平台600万粉丝的庞大体量,与其遭遇质疑时的快速反噬形成讽刺对照——报名名师课程日益成为缓解焦虑的心理安慰剂,而非真正的学习解决方案。这种脆弱性暴露出教育消费已偏离本质:学生购买的并非知识服务,而是对不确定性的临时镇痛。
造假市场的共生逻辑:名师、机构与学生的合谋
考研产业链的畸形生态实为三方共谋的结果。名师端,何凯文历年P图晒分的行为,暴露“高分导师”IP的虚假本质;机构端,文都教育事件后的快速切割,与张雪峰旗下机构严格的师资审核形成鲜明对比,揭示行业“重营销轻教学”的潜规则。
学生端的矛盾心态尤为突出。一方面渴望“一招制胜”的投机技巧(如何凯文曾主打的“五夜十篇”速成法),另一方面又因试错成本高昂而转向道德审判(如对周思成的迁怒)。这种既贡献流量又要求圣人的分裂期待,恰是市场泡沫的催化剂。
破局之道:从“造神”到“自主”的认知升级
理性决策需要建立三重防火墙:首先是评估体系重构,用“课程体系完整性、学员真实反馈、提分逻辑透明度”替代光环效应;其次是行业净化,张雪峰主张的“回归知识点本质”亟待落地为师资公示、评价追溯等具体机制;最终是学习主体性觉醒——峰学蔚来学员案例证明,高分考生往往擅长整合资源而非依赖单一名师。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在造神。当何凯文们的“高分神话”陆续破灭,或许正是考生们摘下滤镜的时刻:没有救世主能替你走过考研这条路,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最好的上岸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