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南歌子 来源:教育本色
一
作为一名老师,学生在安安静静写作业时,我常常会在那里想:
现在的孩子,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可谓多:白天学校学,晚上家教学,周末学习班学,无时无刻不在学。
但是,很多孩子学习成绩还挺一般,做题、考试错误百出,问题出在哪里呢?
难道是天资?但小学学习内容也不深呀,稍微认真一点,考个90分以上应该不是难事。
思来想去,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其实没有真懂,在假学习。
没有弄懂的学习就是假学习。
二
我自己读小学的时候,低年级数学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
到了五年级(五年制)学到了行程问题,里面关系错综复杂,当时也没有课件演示,上课有点听不懂。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第一节课听不懂,第二节课也不懂,第三节课就更加听不懂了。
听不懂还容易思想开小差,或者干脆做别的事,形成恶性循环,数学单元考试极其不理想。
这是典型的假学习。
后来,我重新拿出了三年级、四年级的课本,针对相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一道一道地重新过一遍,才产生连接,弄懂了它,成绩稳步上升,找到自信,进入初中尖子班(以前是允许的)。
三
真学习的孩子,上课一定是认真听的。
先引用一个《孟子》的故事,为了节省朋友们的时间,我就直接上白话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他教两个孩子下棋。其中一个孩子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孩子虽然也在听,可他心里却总想着有只天鹅将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射它。结果,第二个孩子的棋艺明显不如第一个孩子。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很明显,第一个孩子专心致志,第二个孩子心不在焉。
成绩优异的孩子有个共同点:上课眼神像小雷达,始终跟着老师转。
注意力先集中上课内容,才有可能听懂。
那些眼神飘忽的孩子,看似坐在教室里,心思早飞到操场或动画片里了。等于就是没有进入状态,身在曹营心在汉。那怎么能学进去?
所以,作为家长,上学时得经常叮嘱孩子上课要认真听讲,像上面说的那样,眼睛跟着老师转。放学时,要随口聊相关话题:
语文课老师上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疑问?数学课呢?有值得回忆的事吗?……
家长的回应应该是表扬、赞同为主,不要动不动就否定,动不动就批评。
这种聊天越早越好,形成回顾的习惯。不要等到四五年级了,才注意到,孩子可能就不愿意聊这些了。
四
问题别过夜,不懂就要问。
有位数学老师分享过一个案例:
一个学生连续三次作业都错在同一类题,问他才知道,第一次没听懂就不敢问,后面越学越糊涂。
朋友家的女孩数学总考 70 分,究其原因,从三年级的方程就没弄懂,堆到五年级成了大麻烦。其实刚开始只要把这个难点突破了,就能轻松解决。
低年级孩子一般不会提问,或者不好意思开口,家长可以教他们说:“老师,这道题我有点没明白,您能再讲一次吗?”
别怕问得简单,学问学问,就是通过“问”提升起来的。真正的学霸都懂得 “把面子放一边,把知识学到手”。
五
基础没打牢,不如往回跑。
就像盖房子,地基没打稳,楼层越高越危险。
有位家长跟风,不知自己孩子几斤几两,给他报了三年级的奥数班。可孩子连二年级的乘法口诀都记不熟,结果越学越糟糕。
现在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提前学。学有余力的孩子,提前学,也许可以一试。但有些孩子连五六年级的基本还没有扎实,就提前学初中的,搞得两头不讨好。学习进入焦虑区,越学越没意思。
其实,如果发现孩子某部分知识掌握得不好,不如停下来回头补一补。60% 的成绩落后学生,问题都出在基础不扎实上。五年级补四年级的,四年级补三年级的。不用补全部,哪个知识点不会,就补哪个,省时省力。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慢一点没关系,把根基打牢了,后面才能跑得更快。
六
别贪多求快,学习不是赶集。
少则得,多则惑。
很多家长朋友总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班也报,那个课也学,没有考虑到孩子实际,结果孩子疲于应付,什么都学不精。
有位妈妈晒出孩子的时间表:每天放学后要上英语、钢琴、绘画三个辅导班,周末还要去奥数班。孩子累得说: “妈妈,我想睡个懒觉”。
其实,学习就像吃饭,吃得太多太快会消化不了。
与其报十个班浅尝辄止,不如选一两个孩子真正感兴趣的,学深学透。
七
真正的学习,不是坐在书桌前耗时间,而是“真弄懂”。
什么叫弄懂?三个标准:讲得清、做得对、问不倒。
让他把学到的讲给你听,能讲清楚就是真懂;
让他做几道相关的题,能做对就是掌握了;
你提出几个问题,他能对答如流就是学透了。
八
最后,我想强调一下:
学习不是表演给别人看,而是自己实实在在的收获。
作为老师和家长,尽量别让孩子在 “假学习” 里浪费时间,也别盲目跟风,踏踏实实地弄懂每一个知识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才能在学习的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