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武汉大学对杨某媛硕士学位论文《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展开复核。
复核过程严谨有序,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校组织17名校内专家,分成5组,对质疑内容逐一核实,并全面审读论文。第二阶段,组建5人复核组,其中包含3位校外专家,通过档案调阅、数据比对、复现验证等方式,从选题、方法、结论、写作规范等维度重点核查。
复核结论显示,论文选题有新意,计量方法基本合适,基准回归结论与模型假设相符,19万余条原始数据真实可验。不过,个别图表复现结果与原文有差异,但不影响主要结论,且未发现抄袭、主观造假、篡改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然而,论文存在百余处不规范问题,涵盖表述、引用、格式、翻译及分析准确性等方面。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决定维持原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
值得注意的是,在“双盲”评审中,论文就被指出“写作规范性存在较多问题”,答辩委员会也提出修改意见,但杨某媛未完全修改,导师、学院分委会也未严格把关,致使论文最终仍有大量不规范问题。
此前,官媒与众多专家公开质疑该论文质量,舆论从个例事件延伸至对中国学术评审权威性的担忧。公众质疑,若武大这类高校都出现“问题论文过关”,高教系统公信力何在?
但冷静审视会发现,该论文历经3位校外专家“双盲”评审通过、5位答辩委员投票建议授予学位、学院及学校两级学位委员会表决通过,整套流程符合现行制度要求。若断然否定结果,无疑意味着整个评审机制失灵,质疑武大乃至中国高校的学术标准,用人单位对武大培养质量的信任也将大打折扣。
这背后,是程序合规与实质严谨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武大维持原决议,或许并非完全认可论文质量,而是在既有规则框架下对程序结果的尊重。若因舆论压力推翻原有合法流程,只会引发更大混乱,冲击学术信任。
此次复核结果,与其说是“平息争议”,不如说是制度下的无奈选择。长远来看,要杜绝“形式过关而实质欠缺”的论文,需多管齐下。加强导师责任,让其切实履行指导职责;强化学委员会审核机制,确保审核严格细致;严惩敷衍评审行为,提高评审质量。唯有如此,才能维护学术的严谨性与公信力,让学术回归纯粹与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