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是英国百年名校,著名的公立综合研究型大学,位于英格兰萨里郡吉尔福德(Guildford)。
萨里大学成立于1891年,其前身为伦敦的巴特西理工学院。在1966年9月9日被皇家许可而成为综合性大学。
萨里大学是世界著名的人工智能、移动通信和卫星空间技术研究中心,也是英国大学中自1497年以来拥有英国皇室颁发的电子工程皇家教授席位(Regius Professor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的大学 。
提到苏州的中外合办大学,很多人会想到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普)、昆山杜克大学(昆杜)—— 这两所学校用 “国际化培养 + 产学研融合” 的模式,让苏州在高等教育领域闯出了特色。
如今,这座 “最强地级市” 又要添新动作:长三角国创中心联合苏州大学、英国萨里大学,要筹建一所新型工科大学 “苏州萨里大学”。
从西普、昆杜到苏州萨里大学,苏州引建中外合办大学的节奏越来越快,背后藏着这座工业强市 “补高教短板、冲创新高峰” 的野心。
一、苏州萨里大学:不止是 “中外合办”,更是 “产学研拼盘”
这次筹建的苏州萨里大学,和传统中外合办大学不一样,它不是简单的 “中方高校 + 外方高校” 合作,而是拉来了 “三方势力”:长三角国创中心负责链接产业和创新资源,苏州大学提供本土高教基础,英国萨里大学输出国际教育资源。
而且刚起步就搞起了 “产学研绑定”—— 研讨会上,长三角国创中心直接和西门子、金风科技、瑞金医院签了共建协议,明确要聚焦先进制造、未来能源、智慧健康这三大方向。
这意味着这所学校从一开始就不是 “纯学术型”,而是瞄准 “解决产业问题”。
比如和西门子合作先进制造,学生可能在课堂上学的是理论,下课后就能去企业车间看智能生产线;和金风科技联手未来能源,说不定能参与风电设备的研发项目;和瑞金医院合作智慧健康,可能会接触到医疗设备智能化、健康大数据分析等前沿领域。
这种 “课堂 + 企业 + 实验室” 的模式,有点像把大学变成了 “产业人才孵化基地”,培养的不是只会背书的学生,而是能直接对接企业需求的技术人才。
二、英国萨里大学:不是 “新面孔”,早有中国合作经验
提到英国萨里大学,可能有人觉得陌生,但它和中国高校的合作早就开始了。2007 年就和东北财经大学办了 “萨里国际学院”,开了财务管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学生毕业能拿到两边的学位证;后来华南师范大学的国际本科 3+1 项目,也把萨里大学列为对接院校,学生在国内读 3 年,再去英国读 1 年就能拿本科文凭。
从排名来看,萨里大学在 2025 年 QS 世界大学排名中排 285 名,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 233 名,不算顶尖但也属于国际知名高校,尤其在工科领域有自己的优势。
这次和苏州合作办独立的 “苏州萨里大学”,和之前的非独立法人合作机构不一样,它是独立办学的新型工科大学,意味着能更灵活地设置课程、对接产业,不用受限于原有高校的培养体系,这也是它最受期待的地方。
三、苏州为何执着于建中外合办大学?“最强地级市” 的高教短板
苏州 2024 年 GDP 达 2.67 万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 4.7 万亿元,稳居 “全国最强地级市”,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一直是它的 “软肋”—— 没有本土的 “985/211” 高校,优质高教资源比不过南京、上海。
为了补上这个短板,苏州这些年一直在 “疯狂引建高校”:南京大学、人大、东南大学在苏州设了校区;北大、清华、复旦等顶尖高校在苏州建了研究院;2025 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东区)交付使用,苏州终于有了 “国字号” 大学。
而中外合办大学,更是苏州的 “拿手好戏”。西交利物浦大学把 “中英双语教学 + 国际化科研” 做得风生水起,毕业生在跨国企业、海外深造中很有竞争力;昆山杜克大学聚焦通识教育和前沿学科,吸引了不少追求个性化培养的学生。
这些学校不仅为苏州培养了国际化人才,还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比如 “以学生为中心”“产学研结合”,这正是苏州产业升级需要的 —— 毕竟苏州有大量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企业,需要既懂技术又懂国际规则的人才,中外合办大学恰好能填补这个缺口。
四、苏州萨里大学的野心:不止是 “办一所大学”,更是建 “创新生态”
苏州萨里大学的筹建,背后藏着苏州更大的野心:不只是多一所大学,而是要通过这所学校,把 “高校、科研机构、企业” 拧成一股绳,构建一个从 “人才培养” 到 “技术攻关” 再到 “产业落地” 的创新闭环。
比如,它依托长三角国创中心,能直接链接长三角的企业需求,知道企业现在缺什么技术、缺什么人才;融合英国萨里大学的资源,能引入国际前沿的工科课程和科研方法;再加上西门子、金风科技这些企业的参与,学生能在学习期间就接触真实的产业项目,甚至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
这种模式下,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会 “毕业即失业”,因为他们学的就是企业急需的技能;而企业也能通过学校提前锁定人才、解决技术难题,形成 “教育服务产业,产业反哺教育” 的良性循环。
对苏州来说,这样的中外合办大学越多,越能吸引全球的优质人才和科研资源,让苏州从 “制造大市” 变成 “创新强市”—— 毕竟,未来城市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和创新的竞争,而高等教育就是培养人才、孕育创新的 “土壤”。
五、苏州的 “高教突围战”,给其他城市的启示
从西交利物浦、昆山杜克,到即将筹建的苏州萨里大学,苏州的 “中外合办大学之路”,其实是 “最强地级市” 的 “高教突围战”:不纠结于 “有没有本土顶尖高校”,而是用开放的姿态 “借外力补短板”,让中外合办大学成为链接全球资源、服务本地产业的纽带。
这种模式也给其他产业强但高教弱的城市提了个醒:高等教育不一定非要 “从零开始”,通过中外合办、引入顶尖高校分校区等方式,同样能快速提升高教水平;更重要的是,大学要和城市产业 “同频共振”,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 “城市滋养大学,大学赋能城市” 的双赢。
对学生和家长来说,苏州这类中外合办大学的增多,也意味着更多元的教育选择:如果想接受国际化教育,又不想远赴海外,这些学校是不错的选择;而且,因为它们和产业结合紧密,毕业生在就业时也更有针对性,尤其是在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苏州的优势产业里,可能会比传统高校的毕业生更有竞争力。
未来,随着苏州萨里大学的落地,以及更多优质高校的入驻,苏州的高等教育版图会越来越完善,而这座 “最强地级市”,也将从 “产业高地” 稳步迈向 “创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