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书记、校长是教师发展的关键引领者,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实施者,是党的教育方针“最后一公里”的落实者。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奋进征程中,书记、校长“有何作为,应当何为,如何有为”至关重要。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实质内涵和时代意义,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展现全市教育系统踔厉奋发的风貌和各学校书记、校长的风采,市教育局面向全市开展主题为“弘扬教育家精神 做新时代好校长”的“校长谈”活动,为书记和校长们分享教育感悟、讲述办学经验、交流治校心得、弘扬教育家精神、共谋共促教育高质量发展搭建平台。今天推出第二十三期,由利辛县永兴中心学校校长马学武分享《以体育为支点撬动农村教育生态重构》。
我是利辛县永兴中心学校校长马学武,今天与大家分享的话题是:以体育为支点撬动农村教育生态重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南开之父”张伯苓曾言:“不懂体育者,不可以当校长。”他提倡德智体美并进的全面教育,尤其重视体育训练;他经常与学生一起踢足球,带领学生参加比赛,被人们尊称为“体育校长”。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校长,我深刻认识到:体育,绝非教育的点缀,而是重构乡村教育生态、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支点。近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们坚持以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体育之“小”撬动农村教育生态之“大”,积极探索“以体培元——体教融合——以体育人——以体兴校”的渐进式发展路径,力求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书写以体育人的生动篇章。
以体培元,唤醒生命原动力
近年来,利辛县从娃娃抓起,坚持以“体育赋能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安徽省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建设,在探索“以体育人、以体兴校”的乡村教育振兴新路径方面持续发力。我校积极响应,以此为抓手,多措并举,以体培元,唤醒学生的生命原动力。
开齐开足体育课,推进课程体系破茧。我校将开齐开足体育课作为底线,打破以前“放羊式”“应试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了“基础+特色+活动”三维课程体系。在基础课方面,落实国家课程要求,每班每天一节体育课,由专任体育教师授课,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帮助学生打好体质基础。在特色课方面,深度挖掘乡土资源,把本地的滚铁环、抽陀螺、武术基础等传统体育项目引入校园,开展农田趣味接力等活动,让体育课有特色、接地气。在活动课方面,丰富大课间内容(体能操、自编乡土韵律操等),大力发展体育社团,因地制宜开设了跳绳、羽毛球、简易体操、足球等16类活动课,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课余生活的质量。
实施“一核多元”策略,推进师资困境破局。我校坚持核心引领,着力培养徐敬雯和王秀翰2名专职体育骨干教师,组织他们积极参加上级举行的各项业务培训,掌握前沿的体育教学理念。坚持全员赋能,对全体教师进行基础体育技能培训,要求人人能带活动、懂安全。坚持巧借外力,发掘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担任体育社团的导师,并聘用一些舞龙舞狮传人、民间武术爱好者等到校担任兼职教练,建立“乡村体育人才库”。
坚持主动作为,推进教学资源瓶颈破解。我校本着“不等不靠,主动创造”的原则,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想方设法解决了一些体育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通过平整荒地等方式盘活校园资源,将闲置的校舍间的空地和校园角落改造为简易运动区,扩大了学生的体育活动空间。发动师生共同动手,利用废旧轮胎、竹竿、木板、麻绳等制作简易体育器材,如轮胎攀爬架、跨栏、绳梯等,解决了体育器材不足的问题。我们积极争取政府项目支持,主动与体育公益组织对接,通过接受捐赠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与此同时,我校着重氛围的浸润滋养,刚性落实学生每天“阳光运动一小时”,校长带头参与晨跑、大课间等活动;定期举办“趣味运动会”“班级吉尼斯挑战赛”等,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利用校园广播站、文化墙、国旗下讲话等大力宣传体育精神、讲述体育明星故事、表彰“阳光少年”,让运动文化浸润校园每个角落,打造多维立体的校园体育生态。
体教协同,赋能全面发展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尽管当前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状况向好发展,但“小胖墩”“小眼镜”等现象仍然存在。作为体育教育的主体,学校加强体育工作、赋能学生全面发展刻不容缓。
我校坚持学科跨界渗透,打破学科壁垒,积极探索体育与智育、德育、美育、劳育的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在促进体育与智育融合方面,通过数学课让学生分析运动数据,如心率、速度、成绩曲线等;依托语文课引导学生写运动日记、报道校运会,提高写作应用文的能力;借助科学课探究运动中的生物力学、生理反应等。在促进体育与德育融合方面,强化体育比赛中的规则意识、公平竞争精神和责任感;在团队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在训练和比赛中锤炼学生坚持、拼搏、抗挫折等能力。通过主题班会、成长故事会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在促进体育与美育融合方面,通过美术课描绘运动姿态之美,让学生体验体育本身所蕴含的节奏、力量、协调之美;利用音乐课创编运动主题韵律,为比赛配乐。在促进体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方面,让学生参与运动场地、体育器材的维护与简易制作,提高动手能力;结合农时开展蕴含劳动元素的趣味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强成就感,享受劳动的快乐。
我校注重习惯迁移内化,推进评价机制革新。建立显性引导机制,将体育活动中专注力的培养、训练计划的设计、坚持锻炼的自律性及有效的时间管理能力等,通过“好习惯养成记”“成长能量卡”等方式,引导迁移至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中。建立“五育融合成长档案”,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运动技能掌握、体育参与积极性、体育精神表现(合作、坚韧、规则)等,作为重要维度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分数导向,引导师生和家长正确认识体育的价值。
以体育人,涵养乡土新气象
我校以体育锻炼为导向,不断夯实课程育人阵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展现了以体育人的使命与担当。
积极推进家校社协同共育,举办“家庭亲子运动会”、设计“家庭体育作业”,让家长成为孩子运动的伙伴与榜样。邀请家长和村民进校园,观看学校体育运动会,聘请有体育专长的村民担任裁判或志愿者。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开放学校体育设施,支持组建村民篮球队,使学校成为激活乡村健康活力的中心。
传承创新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我校系统整理本地传统体育项目,将其纳入校本课程体系。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学生社团的顾问或导师,教授地方特色棋艺、舞龙舞狮技巧等。举办“乡土体育文化节”,引导学生传承乡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乡土认同感,厚植家国情怀。体育教学所培养的强健体魄、阳光心态、协作精神、规则意识、坚韧品格等,正是未来乡村振兴主力军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通过体育,不仅可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更重在塑造热爱家乡、勇于担当、有能力建设家乡的新一代。
我校学生凡如杰,文化课基础薄弱,但有体育运动天赋。学校因材施教,启动“以体培元”计划,对其进行科学训练,组建后援团并辅导文化课,实施“体育专长+文化补强”双轨培养,助力他以综合成绩第三名的优势圆梦省体校。凡如杰的逆袭,是我校推动农村教育从“单一升学”向“多元成长”转型,深化体教融合的成功案例之一,也证明了以体育激活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农村教育焕发生机的一个有效路径。
躬耕笃行,共赴成长之约
当操场上孩子们跃动的身影成为乡村校园最美的风景,当阳光、汗水与拼搏铸就孩子们强健的体魄与不屈的意志,当体育精神浸润乡土文化焕发新生机之时,我们所重构的,不仅是一所学校的生态,更是为广袤乡村的美好明天培育体魄强健、精神丰盈、热爱乡土、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材。
以体育为支点撬动农村教育生态重构,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路径,也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征程。作为乡村教育的“领头雁”,我将以家国情怀锚定努力方向,将乡村教育融入乡村振兴伟业;以守正创新破解难题,在乡村教育这块沃土上探索特色办学路径;以躬耕态度务实笃行,把教育理念转化为扎实奋进的脚步;以理想信念照亮前路,践行以体育人的力量和价值;以终身学习赋能未来,引领师生共赴成长之约。(统稿:张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