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的表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春秋假并非简单增加假期,而是对教育节奏的重新梳理。孩子们的假期,始终镌刻着鲜明的季节印记:寒假邂逅春节,暑假抵御酷暑,虽给予更多自由,却也衍生出“补课—旅游”的循环、“疯玩—收心”的拉锯,易使学习状态中断,也加剧家庭看护压力。将部分假期调整至春秋两季,实行分段放假,既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也能使假期安排更均衡科学。更重要的是,这回应了一个根本诉求:教育需要留白。但留白不应是空白,而应是丰富体验、亲近自然、感知生活的窗口。
春秋两季所蕴含的教育资源,是寒暑假无法替代的。春天草木萌发、生机盎然,正是带领孩子观察物候、参与种植、感受生命成长的良机;秋天五谷丰登、天高云淡,适合走进田野体验收获,在实践的课堂里理解“汗滴禾下土”的真义。设置春秋假,正是以季节为书、以自然为师,把知识从课本符号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本身。从教室到田野,从校园到博物馆,学习场景的延伸,意味着教育不再是封闭的灌输,而成为开放的探索。
春秋假的价值不仅是假期的增加,更是教育观念的进步:让孩子们在四季更迭中触摸真实的世界,在体验与感知中收获成长。这是回归教育本真的努力,也是送给孩子们的一份季节礼物。 (周荣光)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