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瑞秋,家有三宝。
说起来,我养娃一直挺“佛系”的,我不是那种会狠狠“逼孩子”的妈妈。
在我看来,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尊重与理解,而不是被过度干涉。
其实孩子本身就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他们眼里有光,心里有热情。
所以在陪伴三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学会了抓重点。
事实证明, 只要父母能把几个关键点守住,孩子就能在属于自己的节奏里,自然、健康、稳定地成长。
1
培养孩子的阅读力
在荷兰,小学几乎没有家庭作业。
开学初老师开家长会时,唯一强调的就是要每天陪孩子读书,哪怕每天只有 15 分钟,坚持下去也能带来惊人的变化。
孩子还不识字时,自然就由父母读给他们听;慢慢有了基本的阅读能力,就鼓励孩子们大声朗读出来。
当文字被念出口时,视觉、听觉和语言表达中枢会同时被激活,记忆效果比默读高出 30% 以上。
刚开始孩子可能读得磕磕绊绊,没有关系,也没必要过度纠正。
重要的是每天坚持,让他们在朗读中逐渐熟悉语言结构,培养语感和节奏,进而提升表达能力。真正的阅读力,正是靠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而成的。
只是,想让孩子爱上读书,父母必须先以身作则。
如果我们自己在一旁刷手机,却要求孩子安静看书,他们多半也坐不住。
自从我们把孩子的玩具全部搬回房间,只在客厅留下书本后,孩子们看书的频率和自觉性都变高了。
每天晚饭后,他们会很自然地挑一本书,安静地阅读,而我和队友也各自捧着书陪伴在旁。
让孩子们在文字里长大,养出阅读力,让他们一生与书为友。
2
运动是成长的根基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时说到荷兰小学下午两点就放学了,她立刻好奇地问这么早放学,孩子们要做什么
我跟她说,这里的孩子别提有多幸福了,放学后书包一丢,就跑出去玩了,压根不知作业为何物。
补习班和课后班是几乎没有的,唯一有的就是跟运动有关的兴趣班。
在他们看来,孩子还小的时候,没有什么比他们的运动和健康来得重要,这是一切的基础。
这个理念,值得我们反思。
如今我们的孩子背负了太多学习压力,父母恨不得把他们的所有时间都用在刷题、提升成绩上;甚至不惜牺牲掉运动、放松和休息的时间。
结果呢?孩子的学习时间虽多,成绩却不见得更好,反而出现抗拒心理,越学越烦。
其实孩子学不进去,并不是因为学得不够,而是因为大脑被“卡住”了。
而运动,恰恰是帮助孩子“解锁大脑”的关键。
运动时,全身的细胞被激活,血液流向大脑,促进神经元的生长与连接,让大脑处于一种“高燃”状态。
这样一来,反应更快,专注力更持久,学习效率自然水涨船高。
同时,运动还能促进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让孩子心情愉快,在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动力才会更强。
所以,与其死盯着孩子的学习进度,不如先让他动起来。
每天放学后,尽可能抽出至少半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踢球、跳绳、骑车、跑步,哪怕只是在楼下奔跑几圈,都比一直坐着有效得多。
3
保障充足睡眠
之前我在文章里提到,我们家三个孩子每天晚上 8 点前就上床睡觉,很多人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
但其实,在荷兰这几乎是大多数家庭的日常。
小学阶段,也就是12岁之前的孩子,差不多都在 8 点半前入睡;到了初高中,也很少超过 9 点半。
早睡,也一直是我们家的文化。
想要孩子有足够好的精神状态去学习,睡得足是一个关键。
别说孩子,就连我们成年人一旦没睡好,第二天都会昏昏沉沉、效率全无。
对于正处在大脑和身体高速发育期的孩子来说,缺觉的影响就更严重了。
孩子直接的表现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甚至有孩子因此被误认为是“多动”或“不配合”,其实都是因为睡眠不足导致的。
可现实中,写作业写到十点、十一点甚至更晚的孩子比比皆是。
很多家长把“写完作业”摆在“睡好觉”之前,却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晚上 9 点到 11 点,是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的黄金时段,这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和记忆巩固至关重要。
换句话说,如果孩子每天都在透支这段黄金时间,长远影响比一两次作业没做完严重得多。
所以,当作业实在多到完成不了时,不妨试着和老师沟通,调整节奏,而不是一味牺牲孩子的睡眠来赶进度。
毕竟,一个睡足觉的孩子,才能精力充沛地面对第二天的挑战和任务。
4
别忽视语言启蒙的关键
我们家三个孩子从小就在中文、荷兰语和英语的多语言环境里成长。
刚开始,他们三种语言的表达能力都比不上只接触单一语言的同龄人,这让我一度有些担心。
所以,那时我不敢贪多,只要求他们把中文和荷兰语学好,至于英语,就采取“放养”的方式。
我们能做的,只是每周带他们去英文 JH,平常看看英文电影和动画片。
没想到,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他们的英语突然“开窍”了。
看到儿子自如地和小伙伴用英语畅聊,我都觉得不可思议。
从那之后,我更意识到从小给孩子做语言启蒙的重要性。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同时接触多种语言会混淆,甚至影响母语发展,其实这个担心是多余的。
语言学研究早已证实,双语甚至多语环境中的孩子,大脑会自动形成语言切换机制,不仅不会影响语言,还能让他们的认知更灵活、反应更快、整合信息的能力更强。
对低龄孩子来说,重点不在于能不能马上“说出来”,而在于能不能先“听进去”。
语言的学习,其实就是在大量的输入和沉浸中自然发生的。
即使父母本身不会外语,也没关系。我们能做的就是善用资源,为孩子营造一个语言环境。
在玩耍、做手工或玩玩具时,在旁边放英文儿歌、英文故事或动画片。
虽然一开始他们似懂非懂,但大脑一直在悄悄吸收和存储。
语音语调的感知力,就是这样在潜移默化的浸润中打下基础的,为未来的学习铺平道路。
5
给孩子留白时间
父母都想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推孩子一把,抓住一切可能性来提升他们。
于是便把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放学或者周末的时间都被补习班、兴趣班、才艺训练和体能课填满;
以至于孩子们根本没有思考、想象和独处的空间和时间。
《少年厌学》一书中有一句话:目前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太满,几乎没有父母会给孩子留下一些“留白”的时间。
但其实,留白时间对一个学生来说意义非凡。
在这段时间里,孩子才会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呢?我的动机是什么?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然而,超强度的学习早已过度挤占孩子们的时间,让他们来不及思考就被推着往前走,慢慢被消磨的还有他们的好奇心和内驱力。
真心建议父母,不要把孩子的每一分钟都安排好。
每天留出至少半小时的“无干预时间”:不打断、不指导、不插手,让孩子自己去安排。哪怕只是翻翻角落里的旧玩具、涂涂画画,或者静静地发会儿呆。
正是在无所事事的时刻,孩子们的大脑才有时间整合信息、产生新点子和孕育创造力。
所以,不必焦虑孩子一时没事做,允许他们在生活里留一点空白,也许正是这些空白,帮助孩子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6
卷孩子不如卷父母
育儿,其实是孩子和父母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
与其一味地鸡娃,不如先把自己打磨成一个持续成长的人,成为孩子的榜样才是更有说服力的。
父母确实是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
哪怕像我这样,已经有三个孩子,也常常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
因为孩子在不断长大,每一个年龄阶段都会带来全新的挑战。
我不可能用对待 4 岁孩子的方式,去应对 8 岁的孩子;哪怕是同龄的孩子,也因性格不同而需要完全不同的应对方式。
如果只是刷短视频、收藏几句育儿金句、盲目照搬别人家的方法,很容易走弯路。
父母更需要做的是持续学习,真正有效的育儿方式,不会一蹴而就,而是在学习、试错、反思中慢慢打磨出的;
这来源于父母对自己家庭和孩子的深入理解,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体系。
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
父母的成长速度,决定了孩子的成长上限。
一个有觉知、持续进化的父母,比任何补习班、兴趣班都更有力量。
当你逐渐建立起清晰的判断力和方法论,就不容易被“别人家的孩子”牵着走,也更能温和、坚定、稳定地陪伴孩子,走好属于他自己的那条成长之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