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臣欢
最近,一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在网上引发关注——有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列式是3×8还是8×3?有学生写列式为3×8,却被老师判错。老师解释,写乘法算式,应先找每份数写在前面,再找有几份写在后面。(9月22日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3×8”还是“8×3”?简单的一道小学数学题竟然能够吵起来,乍一听有点滑稽,再细究却发现值得深思。教育,究竟要教给孩子什么?
争吵的一方从情景意义入手解释,认为在低龄孩子的数学启蒙阶段,乘法的顺序承载着对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理解。例如,“有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之所以对应“8×3”,它强调的是“8”这个相同的加数被重复了“3”次。这种顺序帮助孩子建立乘法是“相同加数累加”的模型思维,是将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桥梁,也有助于打好以后学习的“地基”。另一方则认为,过早强调形式上的严格顺序是僵化的教条,会束缚思维。既然孩子会做,何必纠结于表象?这种观点背后,是对数学灵活性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推崇。
这场争论的核心,争的其实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教育中“过程价值”与“结果正确”的P.K。当孩子写下“3×8”来表述“3个8相加”时,可能只是顺序“错误”,但已经完全掌握了乘法本质;反之,如果教育者仅因顺序不符“规范”而判错,是否在无形中传递一种信号:对规则形式的服从,比理解本身更重要?在教学、做题过程中,小孩真的懂了背后的本质吗,还是仅仅为了迎合“唯一答案的正确性”?这种信号累积起来,可能悄然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与发散思维。
更深一层看,这道题引发的焦虑,反映了大众对教育的一种普遍性“算法思维”期待:希望存在一套清晰、可重复、能保证产出“正确”结果的教育公式。我们渴望确定性,害怕模糊性和开放性。然而,真实世界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教育若仅满足于培养“答案生产者”,而非“问题探索者”,确实能培养出“高分应试考生”,却可能错失拥有创造性思维的下一代。
教育的温度在于看见“人”,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思维”。优秀的教师会洞察学生答案背后的思维过程。是概念不清,还是仅仅是不拘一格的表达?毕竟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理解,而非执行机械的审判。况且,比得出24这个结果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否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否发现规律?能否进行批判性思考?人不是指令输入再输出的AI,教育的核心不是“知识灌输”而是“思维生长”。
吵来吵去,无非一个目的:别拿试卷上唯一的钩叉来框住孩子。因为离开做题和考试,孩子们走出象牙塔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不能通向唯一正确答案,所以灵活、包容且勇于探索的思维品质非常重要。这,才是比任何算术答案都更值得去呵护和培养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