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学好数学不用死刷题!抓住这3点,孩子越学越轻松
数学不是拼谁算得快,而是拼谁理解得透
很多家长一提到孩子学数学,第一反应就是买习题册、找辅导班,让孩子沉浸在题海中。
结果孩子累得精疲力尽,成绩却不见起色,反而对数学产生了恐惧和厌恶。
其实,学好数学真不用抱着习题册猛刷。
在我6年的陪娃实践中发现,掌握以下3个关键点,远比盲目刷题更重要。
01
把基础概念【抠细抠透】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很多孩子数学学不好,问题就出在基础概念没理解透彻。
比如小学学乘法,如果孩子只是机械地背诵“三七二十一”,却不理解3×7代表的是3个7相加,那么当遇到应用题“每个小朋友有7个苹果,3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苹果”时,他们很难写出正确答案。
所以到底是3✖7还是7✖3,了解基础了,就不会混淆了。
实用小方法:
①、带孩子去超市时,可以问“一盒糖果8元,买3盒要多少钱?”
②、晚上睡前做数字游戏,比如我问孩子2个5是多少?孩子就知道5+%等于10,引出5×2的概念。
当孩子真正理解了数学概念的本质,再遇到新问题时,他们就能举一反三,而不是机械套用公式。
02
培养“拆解思维”,而不是“套题思维”
很多孩子一遇到没见过的题目就傻眼,因为他们习惯了“套题”——老师教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题目稍一变化就不知所措。
真正的数学能力,是拆解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不要急着给答案,而是引导他们思考:
· 这道题问的是什么?
· 已知条件有哪些?
· 能不能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小问题?
例如,面对应用题:“小明有5个苹果,妈妈又买了3个,他吃了2个,现在还剩几个?”
可以引导孩子把文字转化为图画或算式:
1. 开始有:5个苹果
2. 妈妈买了:5+3=8个
3. 吃了2个:8-2=6个
这种“拆解思维”不仅对数学有用,对孩子日后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也很有益处。
03
把错误视为学习机会,而非失败
对孩子数学学习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对错误的恐惧。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做错题,第一反应是批评:“怎么又错了?”“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害怕出错,不敢尝试新方法,思维变得固化。
事实上,错误是最好的老师。
当孩子算错题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
· “这个结果有意思,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答案的?”
· “让我们一起看看哪一步出了问题”
· “这个错误很有价值,它告诉我们哪个地方需要加强”
例如,孩子计算15-8=13,不要简单地说“错了”,而是问:“你是不是觉得5比8大,所以用8减5得3,然后3加10等于13?”
如此,我们不仅能找出孩子的思维漏洞,还能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计算方法。
实用建议:
· 创建“错题本”:记录错误和正确解法,定期复习
· 鼓励孩子分析错误原因:是概念不清、不会,还是思路错误?
从错误中学习,每一步都是进步.
数学不仅仅是学校的一门科目,更是一种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