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跟孩子生气,他脑子还没长好
创始人
2025-09-24 16:01:37
0

嗨,我是瑞秋。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猜你也经历过数次情绪一下子失控的瞬间。

孩子们啊,总有办法让我们瞬间炸毛,把本来平静的一天搅得鸡飞狗跳。

我想到前几天的一个早晨,我正忙着准备三个孩子的早餐,以及他们要带到学校的午餐。

那段时间通常是我一天中最忙碌的阶段,我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完一系列事情,并确保不出任何差错;因为任何一个小插曲,都会让打乱我的节奏,影响效率。

那天我正在煎蛋,大儿子嘻嘻哈哈地下楼准备吃饭,手里还拿着一双随手揉成团的袜子。

拿着就算了,他居然还像抛球一样,边走边把袜子往空中抛。

结果,万万没想到,那团袜子竟然正好落进了我煎蛋的锅里。

作为一个正在做饭的人,这简直是无法忍受的场景。

我立刻怒火中烧,对着他怒吼:看看你干的好事!袜子能当球吗?厨房和餐桌旁边能乱扔东西吗?这锅蛋还能吃吗?

于是,我一阵毫不留情地输出,把他训得满脸愧色。

1

所以,其实是前额叶的错?

事后,我和朋友聊起这件事,还在义愤填膺地说:碰到这种情况,哪个父母能不生气?

没想到,好友却给了我一个不一定的视角。

她说,站在父母的角度,这确实让人恼火;但如果换到孩子的角度,其实更像是“不知者无罪”。

换句话说,孩子的脑子还没长好。

就拿我儿子把袜子当球抛的行为来说,背后其实是因为他的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完全。

前额叶是大脑中负责自控力、计划能力、全局判断和结果预测的区域;而这个前额叶的发展,需要时间的累积。

6到12岁,这部分功能还处在缓慢发展的阶段,所以孩子很容易被冲动牵着走;

12到18岁,前额叶才开始快速成长,但在抉择时仍会觉得矛盾、反复;

20岁左右,它逐渐趋于成熟,能更稳定地控制冲动、思考后果;

直到25岁左右,前额叶才基本发育完成,人才能真正具备理性判断和长期规划的能力。

所以,年纪小的孩子,真的是“身不由己”。

他们想到什么,就想立刻去做。

就像我儿子觉得把袜子抛上抛下好玩,自然而然地就去尝试,他的大脑缺乏足够的“刹车机制”,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

并且,他的目光看不到太远的地方,对孩子来说,当下的好玩总比后果重要,他还联想不到行为背后的连锁反应。

此外,孩子还缺乏全局观念,看不到事情的全面性;所以他并不会像成年人一样意识到,原来厨房和餐厅这些地方不适合玩耍。

所以说,不是孩子不懂道理,而是他们压根没想到。

我们如果总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用成年人的眼界和标准去衡量孩子,那必然有解决不完的冲突和矛盾。

要知道孩子并不是故意捣乱,也不是存心做出离谱的事情来惹父母生气;

他们并没有恶意,只是大脑的发育还不完全,还不具备周全的思考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这时候,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引导与陪伴,而不是我们的怒火和劈头盖脸的责备。

2

孩子的世界跟我们想的不一样

发现没有,大人看到和感知到的,虽然真实,却未必就是全部的真相。

孩子的世界,有时候其实和我们想的并不一样。

缺乏对时间的感知

有的孩子总是拖拖拉拉、磨磨蹭蹭。

说好了要出门,结果半天没动静;说好要收拾玩具,却始终没收;答应过会儿写作业,过了很久还是原地踏步。

父母看见这种情况,很容易就发火,但其实孩子并不是存心违抗,而是因为他们对时间的感知能力还没发展好。

在他们眼里,“五分钟”和“半小时”的差别并不明显,所以“等一下”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无限延长。

所以父母要做的是,让孩子真正看见时间,用沙漏、计时器和倒计时闹钟等,了解一段时间究竟是多长。

我通常会给孩子们设好闹铃,时间一到,我们就移步到下一件事,这样事情就简单多了。

有限的注意力

有些父母抱怨跟孩子平心静气地说话根本没用,只有大声吼,他们才会引起注意,才会真正听进去。

这时候家长会觉得孩子固执、任性或不听话,就越发生气,殊不知那是因为孩子的注意力有限。

当他们正专注于某件事时,几乎就屏蔽了外界的声音,所以他们不是故意不理,而是真的“没听见”。

更好的方式是, 走到孩子身边,先与他们建立连接,确保眼神对接成功;然后再用温柔而坚定的语气给出指令,这往往比吼叫更有效。

难以被控制的情绪

还有些孩子,情绪起伏很大,一遇到不顺心就大哭大闹,即便在公共场合也难以控制自己。

大多父母见到满地打滚、哭天喊地的孩子就头疼不已,其实这也是因为他们的前额叶功能还不成熟。

此时,在他们大脑中更有分量的是杏仁核,也就是情绪脑;于是乎,情绪一上来,他们本能地用哭来释放,而不是思考解决办法。

父母能做的,就是先接纳他们的情绪,帮他们命名感受,再慢慢引导他们学会用语言表达。

缺乏长远目光

至于孩子的贪玩,也并非无理取闹,而是他们这个阶段的自然特点。

他们更容易被眼前的快乐吸引,玩一局游戏还是做一张试卷,很多孩子在没人督促的情况下大概是会选择游戏。

好玩的玩具、刺激的视频和精彩的游戏,那必然是比长远的目标和结果更有吸引力。

他们的前额叶还不足以让他们权衡眼前的享乐和未来的利益。

这时候,父母要帮助孩子看到因果链,每一件事都会带来结果,而且结果只能由他们自己承担。

等他们慢慢把“今天的努力”和“明天的收获”建立起联系,自控力就会一点点长出来。

当孩子的行为让我们抓狂时,不妨先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世界。

只有真正读懂了孩子,我们才会发现,他们并不是故意惹人恼火,而是还在成长的路上,所以是不完美的。

多一些理解,就会少一些无谓的生气。

3

善意养育

话说回来,孩子有时候的确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我养三个孩子,可太有体会了,他们一天能把你气上好几次。

尤其当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时,父母在气头上时,就会忍不住脱口而出各种指责,甚至给孩子扣上沉重的帽子:

“你真差劲”

“你怎么这么笨”

“你是傻子吗”

“你太自私了”

“你的心肠怎么这么坏”

从一件事直接推出一个结论,看似有理有据, 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真正的本心。

我曾看过一个报道:一位父亲发现孩子在自己新买的车上刻字,气得当场暴打孩子,后来才发现,孩子刻的是“爸爸我爱你”。

这个例子虽然极端,却深刻说明了一点: 如果只看行为,很容易错判;因为在愤怒的情绪中,很难看到孩子本意中的善。

我很认同《看见孩子》这本书中的一个观点, 养育的底层逻辑,是要意识到父母和孩子的本心其实都是好的,只是有时表现出来的行为并不那么理想。

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透过所谓的坏行为,去看见藏在背后的那个好孩子。

孩子在大人说话时急着插话,可能是因为心里有太多开心的事想分享;

剪得乱七八糟、纸屑掉一地,可能是在认真为你做一朵花;

在妈妈面前变得娇气、粘人,是因为心里满满的爱与依赖;

拿来一堆玩具铺在地上,可能是在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

所以,不要一看到冲突和问题,就把孩子往坏处想,下意识地认定他们居心不良、品行不端。

我们应该把孩子和他们的行为区分开:很多看似“不好”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善意的出发点。

正如《看见孩子》里建议的那样,父母不妨常常问自己一句:

“对于刚才发生的事情,我能给出最善意的解释是什么?”

寻找善意解释的过程,会让我们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内心,而不是只盯着他们的表现。

当我们真正看到孩子的本意是好的,心中的怒气就会消散一大半。

看到坏行为背后的那个好孩子,同时告诉他们:“我知道你是好孩子,只是你的做法需要调整。”

这样的回应,比愤怒的责备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与尊重,并且朝着内心中更好的自己而前进。

4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HL4弹性柱销联轴器和LX4柱... HL4弹性柱销联轴器技术解析与应用综述 HL4弹性柱销联轴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速传动系统的机械连接...
安卓手机怎么入系统吗,轻松掌握...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安卓手机突然间变得慢吞吞的,仿佛它也有点累了?别急,别急,今天就来教你一招,让你的...
安卓系统主机推荐电脑吗,电脑选...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的安卓系统主机想要升级是不是可以考虑来一台电脑呢?这可不是随便说说哦,今天就来聊...
一人毁一部剧?谍战剧《守护者们... 谍战剧《守护者们》开播了,这部剧刚开始预约量就高达150万,观众也是满心期待的去看。但是没想到的是期...
台湾花莲如世界末日,谁该负责?... 因责任归属与言语交锋,台行政机构负责人卓荣泰与花莲在地民代傅崐萁今日在勘灾现场气氛一度火爆。台湾花莲...
《吴邪私家笔记》为了开播,居然... 由吴镇宇和徐振轩主演的《吴邪私家笔记》悄无声息的开播了,但是该剧为了吃到《盗墓笔记》的热度,又要规避...
主旋律悬疑谍战短剧《你郝大胆》... 9月24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山东省广播电视局指导、中创联控与...
安卓分身最多的系统应用,揭秘系... 你有没有发现,手机里那些神奇的系统应用,有时候就像魔法一样,让你的生活变得轻松又有趣?今天,咱们就来...
突破200天 ! 亚洲首例异种... 阳光讯(记者 郑亚雷)2025年3月6日,在中国科学院窦科峰院士指导下,西京医院完成亚洲首例、世界第...
对抗协作+原型学习!深北莫Fe... 本论文第一作者张勇为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联邦学习,多专家大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