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裔状元遭遇录取不公:高分学子为何难入理想学府?
19岁的马来西亚华裔学生黄以德最近成为舆论焦点。这位STPM(马来西亚高级教育文凭)考试近乎满分的优秀学子,在申请六所国立大学的会计系时竟全部遭到拒绝,最终只能选择理科大学的管理学专业——一个他既无兴趣也未曾准备的方向。
STPM作为马来西亚最具挑战性的高考制度之一,是非马来裔学生进入公立大学的主要通道。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matriculation预科班学制仅需一年,难度较低,却将90%的名额分配给了马来学生。这种制度设计让华裔学生即使取得满分成绩,在另一种捷径面前也显得黯然失色。
马来西亚教育部的解释令人费解:会计系仅有85个名额,而黄以德排名第1129位。但一个状元级学生为何会排在千名开外?这所谓的标准究竟是以成绩为准,还是以族群身份划线?
数据揭示出更深层的问题:占人口70%的土著学生获得了81%的公立大学录取名额,而占人口29%的非马来裔仅获得19%的名额。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明显的不公在当地竟被视为理所当然——教育资源当然要优先照顾本国学生。
黄以德的遭遇绝非个案。许多非马来裔优秀学子即使成绩优异,最终也只能被分配到工程管理、文史等非热门专业,而法律、会计等顶尖专业几乎与他们无缘。当他们试图发声时,却常被指责不懂感恩、不尊重国家政策,陷入努力-达标-被拒-质疑-被指责的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公立大学的运营来自全民税收,理应为全民服务,实行公平录取。虽然事件曝光后,黄以德获得了拉曼大学等私立院校的全额奖学金,但这只是个案,整个华裔族群面临的系统性不公依然存在。
问题的核心在于这种双轨制录取制度。我们并非要求特殊优待,而是呼吁最基本的公平公正——就像我们不要求国内高校对本地生源倾斜,但至少应该保证录取的公平性。实现教育公平,真的如此困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