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生将迎来新版教材,新教材将更加重视思维和阅读!为了方便广大学生在暑假预习新学期的课本知识,我们整理了2025新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一电子课本,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对同学们的暑期学习有所帮助。
以下是部分内容截图,完整信息请查看 PDF 文件
激发四年级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核心在于平衡 “趣味体验” 与 “思维挑战”,既保留动手探索的乐趣,又适度提升实验的探究性,让孩子从 “乐于参与” 进阶到 “主动思考”。结合这个年龄段孩子动手能力增强、好奇心更聚焦 “现象背后的原因”、能接受稍复杂操作的特点,可从以下 6 个维度入手:
一、选对实验:兼顾 “生活关联” 与 “探究深度”
四年级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认知不再停留在 “直观有趣”,更会好奇 “为什么会这样”。实验选择需在 “材料常见、操作安全” 的基础上,增加 “可探究的空间”,避免过于简单的 “一次性趣味实验”。
推荐方向:
生活解密型:用日常物品探索现象本质,比如 “自制简易净水器”(过滤原理)、“筷子提米进阶版”(对比不同湿度大米的摩擦力差异)、“冰箱除雾小实验”(水蒸气液化),让孩子发现 “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藏着科学道理”。
现象探究型:设计有 “变量对比” 的实验,比如 “蜡烛燃烧与氧气的关系”(用烧杯罩住蜡烛观察熄灭过程)、“不同材质的导热比赛”(用铜、铁、塑料棒同时加热,对比温度传递速度),通过 “改变一个条件,观察不同结果” 培养探究思维。
自然观察型:结合生命科学与物质科学,比如 “种子发芽的多条件对比”(同时探究光照、水分、温度对发芽的影响)、“树叶蒸腾作用实验”(用塑料袋套住树枝观察水珠),让孩子通过长期观察与数据记录,感受 “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二、优化流程:让孩子 “能主导、会规划”
四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耐心有明显提升,实验设计可适当增加操作步骤,但需明确 “核心任务” 与 “分工”,让他们从 “被动执行” 变成 “主动规划”。
具体做法:
共同准备材料:提前和孩子一起列 “实验材料清单”(如做 “简易电路” 需要电池、导线、小灯泡),让他们参与材料收集(如从家里找旧电池、电线),过程中讲解材料用途,培养 “提前规划” 的意识。
拆解并明确任务:把实验拆成 3-4 个有逻辑的步骤,比如 “自制火山爆发”:①调火山泥(黏土 + 水);②搭火山模型(留火山口);③配 “岩浆”(小苏打 + 柠檬酸 + 色素水);④倒入火山口观察 —— 每一步让孩子明确 “做什么、为什么做”,比如提问 “为什么要留火山口?” 引导思考。
理性看待 “失误”:若实验出现意外(如电路没接通、火山没 “爆发”),不急于帮忙修正,而是引导孩子 “排查问题”:“你看看导线是不是没接紧电池?”“小苏打和柠檬酸的量够不够?”,把 “失误” 变成 “解决问题的练习”。
三、游戏化升级:把实验变成 “探究挑战”
用 “竞赛、任务、解谜” 包装实验,契合四年级学生 “喜欢挑战、追求成就感” 的特点,让他们在 “玩” 的过程中主动思考。
趣味形式举例:
“科学闯关赛”:设置多轮实验挑战,比如第一关 “让鸡蛋浮起来”(探索盐水浓度的影响)、第二关 “让纸飞机飞得更远”(对比不同折纸方式的飞行距离)、第三关 “找出导电的物品”(用简易电路测试钥匙、橡皮、硬币),每闯过一关获得 “科学积分”,积累到一定数量兑换 “实验工具礼包”。
“问题解谜法”:先抛出 “谜题” 再做实验,比如做 “水的表面张力” 实验前提问:“怎么让回形针‘站’在水面上,还不沉下去?” 让孩子先猜测方法,再通过实验验证,最后总结 “水的表面有‘看不见的力量’”。
“小组协作制”:若多人一起实验,让孩子分工(如 “记录员” 负责写实验步骤、“操作员” 负责动手、“观察员” 负责记录现象),实验后一起 “复盘”:“刚才哪个步骤做得好?下次怎么改进?”,培养团队协作与反思能力。
四、深度提问:从 “引观察” 到 “促思考”
四年级学生已能理解简单的逻辑关系,提问需从 “引导观察” 升级到 “激发深度思考”,不仅让他们 “看到现象”,更让他们 “分析原因、总结规律”。
提问技巧:
分析类问题:“往热水和冷水中分别滴一滴红墨水,扩散速度不一样,你觉得是温度影响了什么?”“纸桥搭得越宽,能承受的硬币越多,这说明结构和承重有什么关系?”
推理类问题:“如果我们把蜡烛放在更大的烧杯里,它会比放在小烧杯里熄灭得晚吗?为什么?”“如果给生态瓶里多放几条鱼,水草会变多还是变少?”
总结类问题:“今天做了 3 次溶解实验,盐、糖能溶解在水里,面粉不能,你能总结出‘能溶解的物质’有什么特点吗?”“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热胀冷缩’有关?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通过 “观察→分析→推理→总结” 的流程,让孩子感受到 “科学是通过思考和验证,找到规律的过程”。
五、结合兴趣:链接孩子的 “特长与爱好”
四年级学生的兴趣更具 “个性化”,有的喜欢科技制作,有的喜欢生物观察,把科学实验和他们的特长结合,能让兴趣转化为 “深入探索的动力”。
兴趣匹配举例:
喜欢科技发明的孩子:做 “自制简易手电筒”(探索电路原理)、“气球动力小车”(体验反冲力)、“自制风向标”(观察风向与天气的关系),鼓励他们 “改进设计”(如给小车加轮子防滑);
喜欢生物的孩子:做 “显微镜下的细胞观察”(用简易显微镜看洋葱表皮)、“鸟类羽毛的秘密”(对比不同鸟类羽毛的结构)、“植物向光性实验”(观察植物是否会朝着光源生长),引导他们记录 “生物生长日志”;
喜欢艺术的孩子:做 “色谱法分离色素”(用马克笔和纸巾,观察颜色分解)、“自制天然染料”(用菠菜、胡萝卜榨取汁液染布)、“光影画实验”(用手电筒和手影,探索光的直线传播),让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感受科学之美。
六、展示成果:让孩子的探索 “被认可、能延伸”
四年级学生更在意 “自己的努力是否有价值”,通过 “成果展示、深度分享”,不仅能增强成就感,还能让他们从 “完成实验” 延伸到 “传播科学”。
展示方式:
“科学实验报告”:引导孩子用 “实验目的、材料、步骤、现象、结论” 的格式记录实验,比如 “探究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让他们画出实验装置图,记录不同摆长的摆动次数,最后总结 “摆长越长,摆动越慢”,培养 “科学记录” 的习惯。
“班级 / 家庭科学课”:鼓励孩子当 “小老师”,给同学或家人 “上一节科学课”,比如 “我教大家做会变色的紫甘蓝水”,过程中让他们讲解 “实验原理”(简化版,如 “酸性水会让紫甘蓝水变红,碱性水会变蓝”),提升表达与总结能力。
“实验成果展”:把孩子的实验报告、制作的实验模型(如简易电路、火山模型)、观察日志(如种子发芽记录)整理成 “个人科学成果册”,或在家庭 / 班级开辟 “科学展示区”,让他们随时能看到自己的 “探索成果”,同时也能学习他人的实验思路。
关键提醒:
安全升级:实验中若涉及电器、加热(如蜡烛、热水)、锋利工具(如剪刀),需提前和孩子约定 “安全规则”(如不能用手碰发烫的物体),家长全程陪同,同时教他们 “应急处理方法”(如打翻热水后用干布擦干);
原理适度讲解:针对四年级学生,可用 “生活化语言” 解释简单原理(如 “大气压力” 说成 “周围的空气会对物体产生压力”),但不必追求 “专业术语”,重点是让他们 “理解现象与原因的关联”;
鼓励持续探索:实验结束后,可提问 “如果我们改变某个条件,会不会有新发现?”(如 “做了水的溶解实验,那油能不能溶解在水里呢?”),引导孩子主动提出 “新的实验想法”,培养 “持续探究” 的兴趣。
通过以上方法,四年级学生能逐渐感受到:科学实验不是 “按步骤做游戏”,而是 “通过动手和思考,解开世界奥秘的过程”,从而从 “喜欢实验” 进阶到 “爱上科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