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往 7 年的顾问工作中,我见过太多加拿大本科留学生在大三、大四时突然“卡壳”。
他们并不是不努力,而是因为对学制、选课、学分和 GPA 的理解不够全面,导致走到最后一步才发现自己“无法毕业”。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系统梳理:加拿大本科留学生最常见的毕业障碍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以及如何提前规避或补救?
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避免走弯路。

① 学分积累不够——“少一门课,延毕一年”
在加拿大,本科毕业通常需要 120 个学分左右。看似不难,但很多学生会出现:
- 只顾完成专业必修,忽略通识(breadth requirement);
- 转学分未完全抵扣,后期才发现差几门;
- 某些课程开课频率低(两年一次),错过就得等。
典型案例
某位在 UofT 学心理学的学生,最后学期发现自己缺一门 science distribution 课。结果为了这一门“通识补课”,硬生生多花了一年时间。
对策
- 从大一开始就用 Degree Progress Report 定期检查;
- 遇到转学/休学,提前和 Registrar Office 核对学分抵扣情况;
- 千万不要等到大四才“清点账目”。
② GPA 低于毕业线——商科、CS 最易中招
大部分加拿大大学要求 GPA ≥ 2.0–2.7 才能毕业,但部分专业(如商科、工程、CS)对核心课程有更高要求(最低 B 或 B-)。
风险点
- Rotman Commerce(UofT):核心会计、金融要求至少 C;
- UBC CS:必修算法、操作系统,难度高,重修机会有限;
- 工程专业:若核心课低于 60%,必须重修,否则无法计入学位。
对策
- 避免在一个学期同时修多门“硬课”;
- 如果出现多次挂科,及时和 Academic Advisor 沟通,看是否能 Pass/Fail 或更换课程;
- 保留医疗、心理证明,必要时申请 retroactive withdrawal。

③ 论文/Capstone 未通过——文科与设计类学生的痛点
在文科(如英语、社会学、历史)和部分专业(如建筑、设计、传媒)中,毕业论文或 Capstone 项目往往是最后的“卡点”。
常见问题
- 英语写作不过关,论证逻辑混乱;
- 指导教授要求严格,反馈未及时改进;
- 设计/作品集缺乏原创度,被认定为不合格。
对策
- 尽早在大三就开始构思,避免临时抱佛脚;
- 多利用 Writing Centre、Writing Workshop 的免费资源;
- 和导师保持沟通,定期更新进度。
④ 心理健康与适应问题——疫情后更突出
这几年,我接触到不少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导致中断或学业受阻:
- 长期失眠、焦虑,无法集中学习;
- 出勤率不足,被记为 fail;
- 出现 Academic Misconduct(如抄袭)因情绪问题被放大。
对策
- 在加拿大,学校的 Counselling Centre 是保密且免费的;
- 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申请 academic concession(延期、替代考试);
- 如果确实无法坚持,可以考虑休学一学期,避免直接 fail。
⑤ 课程规划失误——“修了很多,却不算数”
一些学生盲目选课,结果修了不少,却发现不能算进学位要求:
- 主修和辅修要求没有满足;
- 过多选了“兴趣课”,但专业核心不够;
- 转专业后,之前学分大量浪费。
对策
- 每学期结束后核对一次 Program Requirement Checklist;
- 转专业前,一定要和新系的 Undergraduate Coordinator 确认哪些学分可用;
- 如果发现方向错误,尽早调整,拖到大四就来不及了。
补救与替代方案
很多学生问我:如果真的到了“走不下去”的地步怎么办?这里总结几条现实路径:
- 重修/Appeal:差一两门课程,可以通过 deferred exam、special consideration 弥补。
- 转学/补修:转到学分要求更灵活的大学,减少延毕风险。
- 跨本申请硕士:对 GPA、学分要求都已无解的学生,可以通过跨本直接申请硕士项目,重新打开局面。
- 常见方向:MSc Management、MA Communication、Master of Professional Studies 等。
- 换国家读研:英国/澳洲/香港的授课型硕士接受多种背景。
总结
很多学生以为:只要熬到最后一年,毕业就是水到渠成。事实上,加拿大本科的“隐形门槛”不少,学分、GPA、必修课、论文、心理健康,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延毕甚至无法毕业。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提前规划,定期复盘,发现问题时尽早补救。
如果真的出现了“走不下去”的情况,也不用把它当成“留学失败”。换路、转轨,甚至跨本直申硕士,都是可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