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我老家一所乡村小学的“营养餐”曾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轩然大波。营养餐“没营养”,一批人被处理。
在我看来,吃上这样的“营养餐”已经是天花板的待遇了。我小学那会儿,学校哪会管孩子吃饭的事儿啊,既没有营养也没有餐。
那件事让我尤为难忘的是,知情者告诉我,被处理的人里有一些是被冤枉的,比如校长——校长对营养餐根本就没决定权,是上级“内定”的供应商。因为里面有商机,这商机轮不到校长。
7年前那场营养餐风波里的孩子,都已经健康地长大了吧。
为啥扯到起多年前的旧事?是因为最近上海发生了绿捷校园餐问题。
某种程度上说,上海是中国的天花板,很多上海人也颇为此骄傲。这里却发生了校园餐“惨案”,让很多人大感意外。
今天看到有文章说,一些上海的家长一度让孩子偷偷从家里带饭,跟做贼一样。简直是对天花板的嘲讽。
话说,前些日子,多个家长借助西贝预制菜风波,在社交媒体反映,孩子学校的午餐,虾仁炒蛋“发臭”或“有沙”。舆论关注之后,上海开始调查。
从目前通报的调查进展来看,确实有问题,但好像问题也不大——现已查明,绿捷公司涉嫌瞒报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目前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并控制相关人员。
如何亡羊补牢呢?通报中是这样说的——
食材供应定期抽检;邀请更多学生家长、行业专家、第三方机构参与抽检;全面核查学校餐食供应招投标情况;公开学校负责人陪餐安排,扩大家长陪餐范围;将学生和家长满意度纳入招投标合同约定条款……云云,相当丰富的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是很有诚意的,但是诚意往往又是靠不住的。
随后,校园餐的供应商绿捷公司发布了道歉声明,就两行字:
对于涉及此事的学生和家长,我们表示最诚挚的歉意,对于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我们全面接受,全力配合。
这两行字又引发了诸多口诛笔伐。有说绿捷傲慢的,有说绿捷没诚意的。
这很好笑。有诚意又如何,不傲慢又如何?
我最烦的就是对人家的“认错态度”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态度好有用么?好态度就是真态度么?好态度还不好装么?
绿捷写上一万字的道歉信,就可以让校园餐不出问题了么?正如,前面提到的补救措施,食材抽检,核查招标,家长陪餐,这些都做到,就可以杜绝校园餐问题了么?
很难。难在哪里?难在没说让肇事者如何付出它承受不起的代价。
从目前官方通报的绿捷的问题来看,这家公司恐怕不会付出多大的代价。可以预料,这个代价对于这家公司来说很大可能是一场毛毛雨。
这才是“对于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我们全面接受,全力配合”这句话的底气。
人是自私理性的动物,会权衡利弊得失、收益代价。
让上海的孩子吃上放心的校园餐,这可以被解读为一件“崇高而伟大”的事业,也可以解读为一个赚钱的好生意。绿捷会选择哪一个解读呢?大概是,在标语或口号里选择前一种,而在账目上选择后一种。这都是理性之举。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应对这种“理性”导致的失控或麻木。
那就要在“代价”上下功夫。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如果在食品安全上出了问题,按“投毒”论处,肇事者的 钱全部罚没,甚至坐牢,给肇事者开“路条”的人承担连带责任。若如此严苛,估计绿捷不仅不会轻描淡写地道歉,甚至都不会有道歉的机会。它会保证把每一餐都搞得好好的。谦卑与小心,跟不谦卑不小心所付出的代价密切相关。
有人会说,食品安全问题当成“投毒”看待,太严刑峻法了吧。
严刑峻法难道很少见么?前两天我看到一个新闻,一女子把自己吃剩下的两盒“安眠药”转卖了,差点被以贩毒罪起诉。她转卖的药叫“思诺思”,是管制类精神药物,处方药。幸亏浙江海盐县检察院对她撤销了起诉,否则……
所以,搞好校园餐并不麻烦。要是像打击贩毒那样紧盯绿捷这样的公司,搞好校园餐,哪里还需要家长去陪餐之类“馊主意”。
一句话,让它稍有不慎就会付出它不可承受的代价就行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为天花板而骄傲是浅薄的,因为相对于底线而言,天花板并没有多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