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想和AI版的Liutao、Yangling聊一聊节日吗?”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的英语课堂上,马雪瑞老师轻点希沃白板,AI数字人刚开口,原本有些走神的孩子们立刻精神了起来,眼睛亮闪闪的。作为“AI+英语”校本实践的探索者,马老师不再拘泥于“背单词、抠语法”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以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的“情境—任务—产出”三阶模型为抓手,让英语课变成一场“能活用、敢创造”的沉浸式体验。
AI备课:
给教学装“导航仪”
“以前备课时,总担心遗漏重点,批作业也难摸准每个孩子的短板。现在有AI帮忙,就像装了备课导航仪。”马老师的电脑屏幕上,DeepSeek生成的“新课标拆解图谱”格外醒目。备课时,她先向DeepSeek输入身份指令——“20年小学英语教龄、熟稔译林版教材”,并上传班级3次作业数据。很快,AI迅速生成学情图谱。
基于这份诊断,马老师为不同学生定制任务:过去时薄弱完成阶梯情境题,写作弱项生则进行口语转写训练。马老师笑着说,有了AI助教,备课效率翻了倍,再也不用“一刀切”。
AI私房课:
为成长开“定制窗”
“马老师,我终于搞懂阅读推理题了!”学生小文举着学习机冲进办公室。此前,他这类题目的正确率只有40%。AI先推基础题型帮他练习圈画线索,再结合教师建议设计进阶任务——用学习机和Kimi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让小文逐渐掌握“because”“so”等线索词的用法。
“AI能精准定位错题,但‘为什么错’‘怎么改’还需要教师介入。”马老师说。三周后,小文的正确率升至70%,脸上满满的成就感。
AI素养课:
教孩子明白“工具度”
“老师,我用AI写的节日故事,可以吗?”学生小吉的问题引起马老师的注意。她没有批评小吉,而是带大家用版权检测工具标记AI生成的句子,再引导:“你去年和妈妈做月饼的事,如果写进去,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故事呀!”她组织学生进行“AI是工具还是枪手?”的辩论。孩子们在表达中厘清边界:“AI能帮助整理思路,但自己的真实经历更珍贵。”“完全照抄AI就像考试作弊!”既锻练了口语,也懂了“AI是帮手,不是替身”。
如今,马老师的“AI+PBL”英语实践已从个人尝试发展为教研组共同实践。她整理实践写成论文,和同事共同完善AI+PBL项目包,补充与课本主题匹配的AI素材,优化三维评价量表,从语言能力、实践素养与数字素养等多维度评价学生。
AI的“魔法”,就是让技术成为沟通的桥梁,让语言回归交流的本质,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细节,让每个孩子都能自信地用英语讲好属于自己和属于中国的小故事。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