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宝妈发帖说自己刚刚去找教育局了,学校有点过分了。
下面评论说,怎么了。
刚开学发生什么事情需要去找教育局。
这个宝妈就解释说,家里老二刚上一年级,她想让六年级的老大晚上放学带老二回来。
但是学校不让,说有安全问题。安全没有小事。18岁以下是不能接送孩子的。
过马路有很多问题。有横冲直撞的也有闯红灯的,等等。
尽管离家近,尽管老大已经六年级了,但也是个孩子呀。
下面很多评论有的家长指责宝妈偷懒说不愿意去接孩子还找到教育局,出现问题之后肯定就还是找学校,自己什么问题都没有,这种人最讨厌了。
即使写了保证书,写了同意老大带老二回家,跟学校无关的责任书,如果出现问题,也是肯定会找到学校的。
家长只负责生,不负责养。
据统计,中国每年有超过1.8万名儿童因道路交通事故伤亡,其中学龄儿童占相当比例。
学校作为监护责任的延伸方,在放学时段确实面临巨大的压力。
一旦发生意外,无论责任在谁,学校都难辞其咎。
这种“无限责任”的期待,使得学校不得不采取最保守的策略——通过禁止兄弟姐妹结伴回家来规避风险。从这个角度看,学校的规定并非无的放矢。
而且很多学校都有这样的规定,来接孩子的必须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
有的还需要签字或者老师亲自确认,才可以离开。不然学校都有责任。
这位母亲直接发帖说投诉至教育局,在网络上引发激烈争论:一方坚称“安全无小事”,支持学校的谨慎;另一方则指责家长“偷懒”、“推卸责任”。
还有一部分网友同意加的看法,他们觉得安全考量不能成为一刀切的理由。教育的智慧在于在规则与人情间找到平衡点。
六年级学生具备照顾弟弟妹妹,离家近就可以接送孩子,如果简单地以年龄划线,禁止所有兄弟姐妹结伴回家,实际上是一种管理上的懒惰,反映了学校更倾向于采取最简单粗暴的方式。
还有人说,如果父母都是双职工,不能随时请假,而且托管费很贵,这些压力都存在的。要求家长每天分两次接送不同年级的孩子,对很多家庭而言意味着实际困难。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场纠纷的解决方式——家长跳过学校直接投诉教育局,反映了当下家校沟通机制的失效。
当正常渠道无法解决问题,家长只能通过施压方式获得通融,这种对抗式的问题解决模式,无益于构建健康的家校关系。
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校与家长共同商讨,制定出既保证安全又兼顾实际的方案,比如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安全培训、发放结伴回家许可等。
这场“接送风波”本质上是一场关于责任划分的博弈。
学校希望最小化自身风险,家长希望最大化便利度,而社会则倾向于简单道德评判。
安全固然没有小事,要不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尊重家庭的实际需求,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呢?
值得我们一起思考。
大家怎么看呢?支持家长还是支持学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