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常看脱口秀,但那天我刷到了脱口秀演员刘仁铖的故事,很受触动。
这个28岁的小伙,高中辍学,然后兜兜转转,不停寻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图源网络
他在台上讲自己高中辍学的经历,辍学的原因很多——偏科、叛逆、讨厌被老师推着学艺术。
图源网络
这些看似是“问题少年”的标签,却拼凑出了他独特的人生轨迹。他没走传统的路,却也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图源网络
刘仁铖的经历,对我们今天教育孩子来说,有很多启发。
作为两个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男孩的妈妈,我想跟大家聊聊,从他的故事中看到的4个值得深思的教育真相。
也许,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个契机,重新思考什么才是对孩子真正重要的。
这个28岁的辍学男孩给父母4个教育启示
这个28岁年轻人的经历,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这代父母在教育中的焦虑。
也许,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为孩子铺就一条“正确”的道路,而是学会欣赏每条路上的独特风景时,才能真正帮孩子找到属于他们的精彩。
下面这四个启示,是我看完他的故事后,最想和大家分享的真心话。
1、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刘仁铖辍学后的经历,在很多人看来,走了不少“弯路”。
最开始他跟父亲干门窗生意,当小工,后来又去当房地产中介。
退学后帮家里安装门窗的刘仁铖
虽然都没干太久,但每一段路都不是白走的,每一段经历都在塑造着他的性格、认知和能力。
刘仁铖后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脱口秀演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丰富的生活体验。
比如他做门窗生意时,学会了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当房地产中介时,锻炼了口才和应变能力。
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经历,后来都成了他脱口秀表演中的素材,让他在舞台上更加鲜活、接地气。
图源网络
看完他的故事,我有一些感触。
为人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走一条直线通往成功,上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找好工作。但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曲线中,发生在那些看似“偏离”主道的经历中。
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树,需要经历风雨、吸收阳光,才能茁壮成长。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他们走弯路,就替他们规划好一切。
不是所有“绕远”都是浪费,孩子走的每一步,都在帮他攒经验。有时候,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尝试,哪怕摔几个跟头,也比一辈子活在父母的庇护下要好得多。
2、不过度纠正孩子,
缺点也许暗示了另一种“可能性”
刘仁铖说自己辍学的直接原因之一,是他的偏科。
他回忆起初中时,因为没买到物理练习册,不好意思告诉老师和父母,结果一整年都没学物理。高中时,他讨厌数学和物理,偏爱语文和历史。
也因为偏科,后期他开始摆烂,成绩变得更差。
刘仁铖上学时期会在家里的墙上写诗
其实很多孩子在学生时期,都有偏科的情况,为此家长焦头烂额,逼孩子学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
但有时候,孩子的“不喜欢”,可能也暗示了他们的另一种天赋或热情。
比如一个对数字敏感的孩子,未来可能会在理科领域大放光彩,而对数字完全不敏感的孩子,也许在创意上有着惊人的天赋;
就像刘仁铖,虽然数学物理不好,但语文学得不错,这为他后来写脱口秀稿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打下了基础。
一棵树,不可能每根树枝都一样粗;一个孩子,也很难每个科目都一样好。
别急着纠正孩子不擅长的东西,先看看他擅长的地方,让孩子把喜欢的事情做透,就已经很棒了。
我们不用逼着孩子把每个漏风的窗口都堵上,只需要帮他把喜欢的那个窗口擦干净,让光透进来。
3、给孩子时间,
让TA去寻找热爱
刘仁铖辍学后,没急着找工作,在家帮父亲打了两年杂。
那两年他过得很开心。据他自己所说,那是人生里罕见的轻松时光,“既没学习的压力,也没生活的压力,拥有一些可支配的自由和少量的零花钱。”
那段无所事事的日子,成了他后来找到真正热爱的必要铺垫。
一次,他在看脱口秀时,心里突然冒出“我也想试试”的念头,后来一步步成为了大家熟知的脱口秀演员。
刚接触脱口秀的刘仁铖
这让我想起了现在的教育。有的家长习惯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夏令营……生怕孩子浪费一点时间,总想着让他们多学点、多练点。
但孩子需要有一些休闲放空的时间,去发呆、去探索、去发现自己的兴趣。
我们家两个孩子,一直保留着运动这项长期投入,即便是图图在小升初最关键的那一年,我也没有叫停过他踢球这件事。
比起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这件事上,我更希望他们有一些自由的空间,放松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去发现自己的热爱。
孩子的热爱不是逼出来的,是在没压力的时候,悄悄冒出来的。
4、父母的“不强迫”,
是孩子敢闯的底气
刘仁铖最幸福的一点,其实是父母的接纳和支持。
虽然辍学以后,父亲也曾经担心过他的状态,但并没有硬逼着他“子承父业”做门窗,而是允许他自己试着跑中介、找方向。
他后来想做脱口秀,跑开放麦没收入,父母也没拦着,让他慢慢试。
图源网络
要是当初家人要求他走“对的路”,可能就没有今天的脱口秀演员刘仁铖,而是一个按父母期待活着的普通人。
做父母的,谁都希望孩子走一条稳妥的路,有时候忍不住想替孩子选有前途的专业,选稳定的工作,选大家都觉得好的路。
可是,真正“对的路”是孩子走出来的,不是我们选出来的。
也许孩子走的路,跟很多人都不一样,也可能会绕弯,但只要孩子愿意试试,我们就陪着他走一走,给他敢闯、敢试的底气。
成功的路不止一条
孩子的光各有各的亮
我们这代80后家长,大多是按模板长大的。按父母的期待上学、选专业,按社会的标准找工作,所以有时候,会忍不住把孩子往模板里塞。
倒不是说这样不对,应试教育确实是大多数家庭的稳妥选择。但我也想说,如果原定的大路走不通,模板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
就像刘仁铖,他没有走传统教育路线,却靠脱口秀站稳了脚跟,然后连续两年闯进决赛,拿下第四名和第五名的成绩。
图源网络
当然,这不能验证“不上学也能成功”,而是说成功不是只有一种样子,孩子不用都活成同一个模板。
对于我们来说,养孩子不是完成任务,然后把孩子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见证他们从懵懂的小孩,慢慢找到自己的热爱,慢慢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