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高校之间是互相在挖掘人才,尤其是沿海和发达地区的高校因为资金、地域甚至学术和开放的原因,能够全国各地挖人才。而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受制于资金和地域的原因,基本都是属于被挖的对象。譬如兰州大学近年来可以说被各个高校挖来挖去。
而这几天曝出来重庆大学物理学院前常务副院长,973首席科学家刘雳宇教授入职了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也让人看到并不只有兰州大学深受其苦,重庆大学也在坊间被传出了留不住人才的声音。
刘雳宇,现在四十五岁,毕业于港科大。后来在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工作,35岁时刘雳宇进入重大物理学院,任担任物理学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2019年卸任,然后在学院内工作,直到现在转头复旦。
他在工作期间,荣获了国家“973”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的荣誉。还获得重庆市十佳科技青年奖……而且我们看刘雳宇虽然在重大物理学院,但是看起研究的方向更偏向于纳米材料和新工科方向。不能说跟物理不搭边,但是偏重并不是理论物理。
从他进入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的方向来看,刘的方向包含生医工、人工智能……更偏向于脑机接口纳米材料方向,说是新工科方向更为合适。
所以业内猜测刘离开重大的原因不仅仅有待遇和关注度的原因,更重要的还是平台的问题。重大地处西南,虽然重庆为西南枢纽城市,但是在此类新工科的科研和发展上相比上海,差了不是一点半点。
虽然学校重视;重庆市重视他,但是对于此类高水平人才而言,看中的并不仅仅是钱和资金了,更多的还是有没有平台能够把自己的灵感点亮。
这事儿,对于刘本人和复旦来说都是好事,但是对于重庆大学来说则并不开心。也让中西部高校如何能够保证自己的人才储备不被挖走的问题,再次提上日程。您觉得中西部高校有没有办法遏制这个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