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90后”美女副教授何静火了。她之所以走红,并不是学术上有了什么新的突破,而是因为自己的年龄和颜值格外受关注。
在一段何静的授课视频中,镜头里的她妆容精致、气质灵动,笑起来带着几分学生气,若不是身后“人工智能导论”的课件投影,很难让人将她与“北航副教授”这个头衔联系起来。
在大众的印象里,高校副教授尤其是985高校的副教授,似乎总该带着些“学术滤镜”,或许是两鬓微霜的沉稳,或许是埋首书堆的朴素,又或是一口带着学术腔的严谨表达。何静的出现,恰恰打破了这种刻板认知。
视频评论区里,有人惊叹这看起来像刚毕业的学姐,也有人带着疑虑发问这么年轻能当北航副教授,不会是包装出来的网红吧?更甚者,直言长得这么漂亮,怕是没多少心思搞科研,这个副教授的名头是不是也来路不正。
这些质疑并非毫无缘由。近年来,网络上确实存在“名校头衔造假”“学术人设包装”等乱象,让公众对“网红学者”多了几分警惕。但对于何静而言,这些质疑很快就被扎实的履历击碎。
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官网显示,何静2013年从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本科毕业,2019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博士学位,随后进入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出站后便加入北航,短短两年就晋升为副教授,现任科技治理中心副主任。
从本科到博士后,她的求学路径虽非一开始就聚焦顶尖名校,却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跨学科的背景,从资源学到地球科学,再到新闻传播与人工智能,反而让她在AIGC与科技治理的交叉领域有了独特优势。
更具说服力的是她的学术成果。官网信息显示,何静主持了20余项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占比不小。这些数据在90后学者中已属亮眼,而她最让人称道的,是将学术研究落到了实处。她研发的“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软件,不仅覆盖了全国百余所高校,还能支持“一句话生成百万字数据报告、教材甚至小说”,帮不少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解决了文书撰写的痛点。
作为2024、2025年“中国AI春晚”的幕后技术支持者,她又将人工智能的前沿应用推向了更广泛的公众视野。
面对走红与质疑,何静的回应显得格外清醒。她在社交账号上坦言,自己对突然的关注感到意外,直言“网络上的图片和视频大多经过处理,本人长相很普通”,还诚恳地提到“自己的教育背景不算顶尖,这些年一直在努力补齐短板”。
事实上,何静的走红与被质疑,本质上反映了公众对“学者形象”的认知偏差。长期以来,才华似乎被默认为颜值的对立面,严肃被等同于学术的代名词,这种刻板印象不仅限制了对学者的多元认知,更在无形中给年轻学者套上了枷锁。
学者的核心价值在于学术能力与社会贡献,而非外貌、年龄或穿着打扮。何静的存在,恰恰证明了颜值与才华可以并存,年轻也能扛起学术责任,她用自己的经历打破了这些不合理的标签,也为更多年轻学者树立了榜样。
北航“90后”美女副教授的走红,终究不该只停留在对“颜值”的讨论上。比起她的外貌,更该关注的是她背后的学术积累与社会担当;比起对“年轻副教授”的质疑,更该思考的是如何打破刻板印象,给年轻学者更多包容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