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安全已成为高考地理的核心命题方向之一,它完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时代性和应用性。下面将从核心领域、考查角度、必备知识和答题思路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 国家安全的核心领域(考查重点)
高考地理主要关注与地理环境和资源密切相关的国家安全领域,主要包括:
1. 粮食安全
(1)内涵:确保所有人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买得起足够的、安全的、营养的食物。
(2)地理关联:耕地资源、农业生产技术、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人口与消费、国际贸易。
(3)考查角度
①分析我国耕地保护(“红线”)的必要性。
②评价某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③探讨气候变化(如极端天气、干旱)对全球或区域粮食生产的影响。
④分析粮食进口渠道的安全性(如海运通道、贸易伙伴稳定性)。
2. 能源安全
(1)内涵: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能源持续、稳定、可靠、经济地供应。
(2)地理关联:能源资源分布、能源消费结构、能源运输通道、国际能源市场、新能源开发。
(3)考查角度
①分析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特点及带来的安全问题。
②评价我国石油进口主要来源地和运输线路(如马六甲海峡困境)的风险。
③探讨发展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对保障能源安全的意义。
④分析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地理因素。
3. 资源安全(侧重水资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
(1)水资源安全
①内涵:保障淡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满足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求。
②考查角度:分析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的时空分布不均问题;评价“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利弊;探讨水资源污染和过度开采的防治措施。
(2)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如稀土、铁、铜、锂等):
①内涵:保障对经济发展和国防至关重要的矿产资源的稳定供应。
②考查角度:分析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分布与特点;探讨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的风险及应对策略(如海外投资、资源回收利用)。
4. 生态安全
(1)内涵:生态系统处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状态,能够提供稳定的生态服务功能。
(2)地理关联: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3)考查角度:
①分析三江源、青藏高原等生态脆弱区/重要区保护的全局意义。
②探讨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的破坏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③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分析其对于全球生态安全和我国发展权的重要性。
5. 海洋安全与国土安全
(1)海洋安全
①内涵:维护国家海洋主权、领土完整、海洋权益和海上通道安全。
②考查角度:分析南海、东海等海域的资源价值(渔业、油气);说明维护海洋权益的地理和法理依据(如专属经济区);关注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安全。
(2)国土安全
①内涵: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②考查角度: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如新疆、西藏),涉及民族团结、区域协调发展、国防建设等。
二、 常见考查题型与设问方式
1.“原因分析类”:为什么XX问题关乎国家安全?(如:为什么说保障耕地红线是维护粮食安全的关键?)
2.“影响评价类”:XX事件或现象对国家安全的有利/不利影响是什么?(如:分析全球变暖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3.“措施对策类”:为保障XX安全,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如:从国家、企业、个人角度,谈谈如何维护我国的水资源安全。)
4.“区位评价类”:评价XX工程/基地选址的合理性。(如:分析我国在沿海地区建设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有利条件。)
5.“开放性探究类”: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解。
三、 必备核心知识点与答题术语
1.基本国策与战略:耕地保护红线、藏粮于地/技、能源革命、“双碳”目标、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
2.关键工程与区域: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北煤南运、国家公园体制、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商品粮基地(如东北、江淮地区)、重要能源基地(如山西、新疆)。
3.核心概念:资源禀赋、对外依存度、供应链韧性、地缘政治、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观、粮食自给率、能源消费结构、生态服务功能。
四、 答题思路与技巧
1.树立“综合思维”
(1)任何安全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要串联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要素。
(2)示例:分析我国石油安全 → 自然(国内储量不足)→ 经济(消费需求增长)→ 交通(运输通道风险)→ 国际(地缘政治、市场价格波动)→ 科技(勘探技术、新能源替代)。
2.运用“尺度思想”
(1)从本地→区域→国家→全球不同尺度分析问题。
(2)示例:水资源安全 → 本地(节水农业、防治水污染)→ 区域(跨流域调水)→ 国家(立法保护、水价改革)→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水循环)。
3.紧扣“人地关系”
始终围绕“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又如何反作用于人类社会(安全)”这一主线。
4.结合时事热点
关注当年的重大国际事件(如俄乌冲突对能源、粮食市场的影响)、国家政策发布和重大工程进展,这些往往是命题的背景材料。
5.实战例题(思路点拨)
【例题】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量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以上,主要来源于巴西、美国、阿根廷。
材料二: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国际大豆价格波动剧烈。
(1)分析我国大豆供应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
(2)为保障我国大豆供给安全,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题思路】
(1)风险分析
①价格风险: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直接传导至国内,影响相关产业(养殖业、食用油)成本和价格稳定。
②供应风险:来源地集中(巴西、美国),若这些国家因自然灾害、政策变动或国际关系恶化而减少出口,将导致供应链中断。
③运输风险:依赖远洋海运,运输线路长,途经关键海峡(如马六甲海峡),存在地缘政治和航运安全风险。
④产业风险:冲击国内大豆种植业,影响农民收入和国内粮食生产体系的完整性。
(2)对策建议
①国内方面:加大科研投入,培育高产优质大豆品种;实施大豆生产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保证一定的自给能力。
②国际方面: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开拓新的进口渠道(如俄罗斯、非洲等地);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立稳定的大豆生产和供应基地。
③储备与调节:建立和完善大豆及制品国家储备制度,平抑市场价格波动。
④消费引导:倡导节约粮食和健康饮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总结:备考“国家安全”专题,关键在于构建一个以资源环境为基础,以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为延伸,以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综合分析框架。将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方能从容应对高考中的各种新情境、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