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亮妈。
今天收到一位妈妈的留言,看完心里揪得慌。
她的女儿曾是中考全校第 7 名的优等生,考上了市重点高中,如今却把自己锁在房间打游戏,休学半年,一次都没踏进校园。
她最后跟我说:“我现在才知道,我天天挂在嘴边的 “你真聪明”,竟是把她逼到绝路的刀子,现在肠子都要悔青了。”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这位妈妈的故事,或许能给同样在花式夸奖孩子的你提个醒。
01
我是在批评声中长大的。
小时候打碎个搪瓷碗,我妈能念叨一下午 “笨得像猪”;
考试没考好,我爸瞥着卷子说 “心思全用到梳辫子上了”。
这种被否定的难受劲儿,我到现在都记得,像根刺扎在心里,碰一下就疼。
所以有了女儿后,我暗下决心:绝不能让她再受这种打击式教育的苦。
从她会爬开始,我就总拿着 “放大镜” 找她的好。
幼儿园画太阳缺了个角,我夸她有艺术想法;
学轮滑摔了哭,我揉着她膝盖说:“是鞋子不合脚,不是你学不会”;
小时候考全班第一,我买了她爱吃的草莓蛋糕,跟她讲 “我闺女就是聪明!根本不用费劲学”;
女儿确实省心:背课文比同学快,成绩稳居班里前三,从县城轻松考上市重点。
只是现在回想,她那时候就有点‘输不起’,有次模拟考差了 2 分,她躲在房间里撕了卷子,我还笑着哄她‘下次细心点就行,你最聪明了’,但并没当回事。
看着别人为孩子辅导作业鸡飞狗跳,我还暗自得意:“你看,多夸孩子,教育多简单。”
可我没察觉,让我引以为傲的 “花式夸奖”教育,根本不是滋养孩子自信的雨露,而是变成了悄悄缠绕在女儿身上的一张网。
02
分科时,女儿选了偏理科。
可没想到,进了重点高中的理科班,她像突然被抽走了力气。
每天放学回家,书包一扔就坐在沙发上发呆,
从前会主动跟我聊学校的她,现在问一句答一句。
月考成绩出来,她的成绩从班里前 5 掉到了第28 名,
她拿着卷子躲在房间里哭,声音哑着说:“妈,我不想上学了……
男生看一遍就会的题,我做十遍还错,他们肯定觉得我笨,觉得我之前的好成绩都是装的。”
我心里一紧,下意识就反驳:“你怎么可能笨呢?你是最聪明的!不上学能干嘛啊?”
她没吭声,肩膀还在抖。
那天晚上,我听见她在房间里翻课本,翻到半夜也没开灯。
没过两天,她早上起床说 “头晕发烧”,我带她去医院,医生说 “没感冒,可能是压力太大”。
从那以后,她就再也没踏进过学校大门。
看着她一天比一天蔫,我心里像被勒着喘不过气。
起初满脑子想让她回校,劝她 “课落多了难补” 也没用,托老师同学带话,她直接锁门不吃饭。
我急得嘴上起泡,半夜在客厅转圈,盯着墙上她小时候的奖状发呆,
从前举着满分卷子等我夸的孩子,怎么成了现在这样?
03
走投无路时,我带女儿去看心理咨询师。
候诊区海报上的一句话,像锤子砸在我心上,
过度赞美会让孩子形成虚假自我,当‘聪明’成了标签,孩子会害怕承认‘我需要努力’。
咨询师的话也像一盆冷水浇在我头上,我大脑空白,手都在抖,
我总把女儿的成功归为聪明,可聪明撑不起所有难题。
当理科公式、复杂推导难住她时,她不会想我练得不够,只会钻牛角尖是我不聪明。
这一点,正好被斯坦福大学德韦克教授的 20 年研究印证,
被反复夸 “聪明” 的孩子,容易陷入 “固定型思维”。,
他们怕失败,因为失败在他们眼里,就等于 “我连‘聪明’这个标签都丢了”。
就像我女儿,为了不被人说笨,干脆选择不尝试:不做题,不上学、只要什么都不做,就不会失败。
原来我以为的爱,竟是把她推向深渊的手,我从没教过她怎么面对挫折,只给了她天生很棒的幻觉。
04
后来我慢慢实践出 3 个方法,帮女儿卸下了“聪明” 的包袱,也帮自己跳出 “笼统夸奖” 的坑,尝试把女儿培养成能扛事、敢尝试的孩子。
一、不过分强调天赋,而是肯定她的努力和付出
心理学上有个 “具体化反馈效应”,说比起 “你真棒、你真聪明” 这种笼统赞美,指出具体努力的细节,更能让孩子建立真实的自我价值感。
网上一位妈妈分享儿子考上 985 的喜讯时,晒出了一叠叠高考备考卷。
她说孩子的好结果,源于三年里的踏实努力,话里没夸过天赋,却藏着对孩子专注用心的骄傲
也让孩子懂了:努力不是白费的,花心思就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成功。
后来,我也渐渐改变了自己的沟通方式。
女儿烤蛋挞加炼乳,我不说 “你真能干”,而是说 “你记得加炼乳提甜味,比食谱还靠谱”;
她收衣服时把袜子成对卷好,我不说 “你真懂事”,而是说 “这样找起来不用翻,比我堆着利索多了”。
起初她嘴硬 “本来就该这样”,但第二天总会悄悄重复那些被 “看见” 的事 。
孩子要的认可,都在具体的回应里。
2、陪她拆解失败:把否定变成我试试这样做
女儿蹲在阳台捏着养死的多肉说 “我太没用了”,
我帮她分析是不是浇水太勤了,或者花盆没有孔,水排不出去,根就闷烂了?
后来我们弄了个 “踩坑本”,
煮包子皮熟馅生,记上水开转中火多蒸 3 分钟。
贴钢化膜歪了,记上对好摄像头再固定。
其实这背后,正是德韦克教授 “成长型思维” 里的核心,
尝试不是笨的证明,而是把 “不会” 变 “会” 的必经之路。
孩子在一次次记 “踩坑经验” 时,慢慢就懂了,
原来失败不是否定我,而是在教我下次怎么做好。
在不断尝试里,孩子能学会拆解难题、汲取经验,将挫败化作成长养分,而非被 “我不行” 的自我否定禁锢。
3、用成长型语言,化解重新开始的恐惧
女儿有天晚饭时扒着米饭说:“我想回学校,但怕跟不上。”
我指窗外老槐树:“你看那树,去年被虫蛀了半根枝桠,春天发芽时半边光秃秃的,现在不也长满叶子了?”
树长新叶得扎根,你回学校也从基础来。
“每天记笔记,像给树浇水似的,一天一点总会变。”
她没说话,却把排骨啃得干干净净。
复学前一周,她翻出数学课本, 半夜我见她房间亮着灯,在画思维导图。
返校当天她攥着书包带,我跟她说:“跟不上也没事,就当重新认识知识,跟新朋友见面总得慢慢熟络。” 她点点头。
上周女儿拿回第一次月考卷,数学只考了88 分,她却笑着跟我说:“妈,我把错题都记在踩坑本上了,老师说我这章的基础知识点没漏,下次把计算错的地方改了就能提分。”
她还说,就算下次再错,也知道该怎么改了,反正踩坑本就是用来记错题的!
我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终于松了口气。
写在最后
如今我终于明白,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夸成完美的天才,而是帮他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我们总盼着孩子少走弯路,但的自信从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在一次次 “遇到难题、解决难题” 的挫折里慢慢攒下的;
这份 “能扛事” 的底气,才是他未来走得稳、走得远的根基。
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启发:别用夸天赋的枷锁捆住孩子,多夸夸他的努力、认真、坚持,让他知道就算跌倒,也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毕竟,孩子要的从不是永远优秀,而是不管我好不好,你都相信我能变好的信任。
上一篇:南京好的留学机构有哪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