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消息引发教育界关注:福建长汀、江西丰城、湖北鄂州等多地纷纷将部分小学教师转岗至初中任教,以应对“小学老师过剩,中学师资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例如,2025年8月,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发布公告,决定遴选30名小学教师到初中学校任教,按编制关系,城区小学教师选调到城区中学,农村小学教师选调到农村中学。
这一举措直接反映了当前教育体系面临的人口波动冲击——随着初中招生人数连续4年增长,各地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重新配置教师资源。
教师“大迁徙”背后的教育困境
这场教师调岗潮并非偶然。追溯根源,是人口出生波动的直接体现。多年前的生育高峰导致当下初中学龄人口激增,而随后的出生率下降则引发了小学教师的相对过剩。
教育资源的配置仿佛一场艰难的舞蹈,总是比人口变化慢上几拍。当我们终于将小学教师培养充足,学生却涌向了初中;当我们紧急调配初中师资,不久后却又可能面临生源萎缩的窘境。
“过剩-紧缺-再过剩”的循环困局
这不禁让人担忧:再过几年,当这波学生潮涌过初中,我们是否又将面临初中教师过剩、高中教师紧缺的新矛盾?
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方式,暴露出教育资源配置的深层次问题:缺乏长远规划和弹性机制。我们的教育系统仿佛总是在追赶人口变化的列车,却总是错过最佳上车时机。
被波动裹挟的教师命运
在这场资源配置的调整中,最受伤的或许是教师群体。今天还是小学教学骨干,明天就要适应初中课堂;刚刚熟悉初中教学规律,可能又要面临新一轮的转岗或淘汰。
教师不是可以随意拆卸的零件,而是需要长期专业积累的专业人才。小学与初中虽然同属基础教育,但在教学方法、学生管理、专业知识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频繁转岗不仅影响教学质量,也给教师职业生涯带来巨大不确定性。
破解困局:需要怎样的教育生态?
要打破这一循环,我们需要构建更具弹性和前瞻性的教育生态:
结语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非应对数字波动。当我们将教师视为可以随意调配的数字,而非具有专业尊严的个体时,受损的不仅是教师群体,更是整个教育的品质。
今天小学教师调初中的故事,明天很可能以另一种形式重演。唯有改变思路,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规划”,才能构建真正稳健、有韧性的教育生态。
毕竟,教育是百年大计,不应被人口波动牵着鼻子走。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更加科学、更富有人文关怀的师资配置方案,让教师安心教学,让学生持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