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接侄子放学,刚到学校门口就看见他蹲在一边抹眼泪,忍不住上前赶紧询问情况。
问了半天他才委屈地说到:画画比赛没有拿到奖,同桌开玩笑说他画得像鸭子,越想越难过。
看着侄子这么难过,特意买了他之前喜欢吃的冰淇淋,结果愣是一口没吃,直到回到家还是闷闷不乐。
睡前跟嫂子说起侄子的情况,嫂子只用一句:“这娃什么都好,就是玻璃心太严重”来回应。
原来,侄子一直都是玻璃心,外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他都会想入非非,受不得半点委屈。至于抗压能力,更像是纸糊的一样,轻轻一碰就破了。
家里有玻璃心的孩子,父母都是操碎了心,尤其是在教育方面。说轻了没有效果,说重了又怕娃承受不了,更别说什么打骂了……到底怎么教育,才能改善娃的玻璃心,让他们慢慢学会扛事呢?
在这之前,得要让父母清楚孩子的玻璃心从何而来。很多父母到现在都不明白,自家小时候乖巧懂事的娃,怎么长着长着就玻璃心了。其实原因,父母得多半从自己身上找,因为孩子的性格、习惯,都跟他周围的家人有关系。
这三个原因,是导致孩子玻璃心的元凶
原因一:父母的过度保护
很多父母见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总想着帮娃把麻烦挡在外面。原以为是在保护孩子,却不知道这种过度保护,反而会让娃失去抗挫折的能力。
可是等娃走出家庭,到了幼儿园、学校、社会,却没有人再像父母那样处处迁就。一旦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孩子就感觉天塌了一样,只能用哭闹来应对。
原因二:父母的完美标准太高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期待特别高,总是不自觉地用“最好”来衡量娃的行为,哪怕孩子已经做得很好,却还是能被父母周到没做好的地方。
孩子听到的永远是否定,永远是不如别人的话语,那他的情绪也会崩盘。每次做事都会害怕,担心自己犯错、担心被父母批评,遇事就会玻璃心。
原因三:父母情绪不稳定
直到现在有些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坏情绪正在一点点摧毁孩子。而且,这种影响会伴随一生。
看到父母一丁点小事就会不开心的样子,孩子也会被影响,进而成为父母这样的人。甚至,为了不让父母把不稳定的情绪发泄到自己身上,孩子会变得小心翼翼。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只要从现在开始父母别再过分保护孩子就可以。不少父母总觉得孩子小,得要好好呵护,却忘了越呵护越容易出问题,娃会变得更加脆弱。想要改善孩子的玻璃心,只需要两招就能解决,父母确定不学学吗?
第一招:别当灭火队员,让娃自己踩踩坑
想让娃不那么玻璃心,第一步就得狠点心,别再啥事儿都帮他扛。
从现在开始,父母要明白:以后不是不管孩子,而是要分清“孩子的事”和“父母的事”,这样才不会出错。
孩子能解决的事情,父母坚决不要插手;孩子解决不了的事情,父母也不要直接给答案,而是帮娃捋思路。
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路上会碰壁、会委屈,这些都是抗挫力的养分,父母别过分担心。可以在身边鼓励孩子,让他多一点勇气去尝试,但决不能动手帮他们。
第二招:少点甜言蜜语,多给实在反馈
很多父母喜欢夸孩子,这种做法值得肯定。可前提是,父母得要学会正确夸奖才行。
单纯的一句“你真棒”或者“你很优秀”,真的太过于空泛了!正确的夸法是具体的行为,做对的事情要夸赞,目的是让娃知道这件事可以继续做。
除了夸,该指出问题的时候也别含糊。孩子哪里做的不好,父母要明确的指出来,前面的夸奖肯定了娃的优点,后面又指出了改进的方向,更容易让娃接受。
这里要记住一点,实在反馈可不是要打击孩子,而是让他们清楚知道哪里可以保持,哪里需要改进。这样,孩子对自己才有清晰的认知,不会盲目自信,也不会轻易自卑。
写在最后:孩子的玻璃心并不可怕,怕的是父母明明已经看出娃的问题,却还是不敢放手。父母不是孩子的保护伞,一定要摆清楚自己“引路人”的位置,这样才能把娃教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