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一到家就紧闭自己的房门。这未必是家长眼里的叛逆,而是成长阵痛中他们未说出口的不安与渴望。找对方式,家长就能稳稳走进孩子心里。
房门背后,藏着孩子的情绪困境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处理器”格外敏感,一次小失利、一句玩笑都可能引发情绪“过载”,而理性“防火墙”尚未完善,难以有效处理不安。可家长常常用带“刺”的反问沟通:“怎么错这么多?”“别人都能坚持,就你不行?”“我们累死累活,你就不能懂事点?”这些包裹“关心”的话语,在孩子耳中全是否定。家长总将孩子的沉默、顶撞归为叛逆,却忽略了背后需要被理解的求救信号。
沟通第一步:先接情绪,再谈事情
跟青春期孩子沟通,最忌讳“情绪没平,道理先到”。分享一个简单高效的“情绪反馈三步法”:
一停:先闭上准备说教的嘴。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把心中的情绪“说出来”。
二看:说出你观察到的情绪,别贴标签。不说“你又在闹脾气”,而是轻声问“你看起来有点烦躁,是不是遇到烦心事了?”
三猜:用“我猜”给孩子搭个台阶。比如“我猜你是不是怕这次没做好,我们会失望吗?”
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时,紧绷的神经才会放松,从而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倾诉心结。
每周 30 分钟:只闲聊,不说教
许多家长总觉得,跟孩子聊天必须围绕学习和成绩展开,可恰恰这种目的性聊天,让孩子越发沉默。
试试一个有效的方法:每周抽 30 分钟,抛开成绩作业,只聊“无关紧要”的小事。比如:“食堂里哪道菜最合你口味?”“和同学打球,谁赢了?”“在你关注的博主中,谁的视频最有创意?”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在亲子关系里,共享快乐比共同承担焦虑,更能拉近距离。”当孩子发现跟爸妈聊天无压力,那些藏在心里的困扰,就会在轻松的闲聊中自然流露。
三个沟通“急救法”:别跟孩子“硬碰硬”
孩子情绪激动时,别跟他“硬碰硬”,试试这 3 个“急救方法”,帮家长稳住局面,也给孩子留足体面:
1.用“我语言”代替“你指责”。把“你怎么这么磨蹭”换成“我担心你再拖下去会睡不够,明天上课没精神”。多表达关心,少指责行为。
2.用“写纸条”代替“追着说”。孩子发火时,别追着说教,写张便利贴:“饭在锅里温着,等你想聊了,我们一直都在”。文字更温柔,也给孩子台阶。
3.先道歉不是丢面子,是做榜样。若忍不住吼了孩子,可主动说“刚才我声音太大,对不起,我当时也着急了”,这不会失去权威,还能教会孩子接纳情绪、主动道歉。
青春期孩子如同在黑夜中骑自行车,既怕摔倒,又怕被催促。家长不应抢过车把替她骑,也不该站在原地指责,而要递上一盏灯,告诉他“别怕,我陪着你”。每个看似叛逆的孩子,都在等一个懂他的大人,家长便是那个最该先伸出手的人。
来源:合肥市庐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