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的工单又来了。
啊,已经答复了2次了,就是不满意,又打了12345热线,叫人咋办?
赶紧处理,今天是答复最后一天,不然超期了。
刚上班,办公室就转来了某某的12345工单。
这绝不是个案,而是小县城体制内的常态。
12345热线本是群众遇到难解事时反映问题的民生平台,架起了政府和群众的桥梁,可以促进相关部门履职,为人民服务办事,的的确确也可以解决群众的一些难解问题。
但,如今12345被滥用,成了小县城体制内沉重的负担。
0 1 平台的问题
12345热线一般都是外包的,接线员、专办员都是临时雇佣人员。接线员接到热线电话,按照职能、属地管理的原则,转办工单,督促按时办理,定期回访。
12345热线作为民生平台,又整合其他各平台成了政务服务热线,什么民生问题,什么市场监管问题,什么环境保护问题,什么社会管理问题,等等,只要是群众想反映的问题,都可以通过12345热线反映。
而12345热线外包,工作人员都是临聘的,经过简单的培训就直接上岗,根本没有对反映问题评判、分析、分流的能力。群众来电,就一律照单全收,然后一一转办,一些无理诉求、发牢骚、重复反映等来电照样转办下去。
职能分不清的,一律按照属地转办,甚至把其他部门的职能事项也转办下来,造成群众反映的问题还是在空转。
12345热线办理都是纳入考核的,按时办结率、满意率都是评判指标,办结率就是赶紧联系反映人,仓促办理,一时不能办理的就许愿,答应反映人办理,3天内要把办理情况上传。满意率,只有苦口婆心地劝说反映人,让反映人满意。
0 2 群众反映的问题
群众有事反映本是正常的,但是现在很多群众把12345热线当做胡闹、发泄、告状的渠道。
反映一些不合理诉求,一些几十年前留下的历史问题,是常有的事。答复不满意了,解决不到自己的心事上,就一遍又一遍的反映。
也是,反映问题,成本低,只需要几毛钱的电话费,反映错了也无需承担什么责任。
躺在床上,想起什么就拿起电话,打给12345,管它是不是合理,反正没人追究反映人的责任。
甚至,有群众现场办事,因不符合政策要求不能办理,就当着办事人员的面就打起了12345热线。
群众反映的问题,杂七杂八,有诉求办事的,有反映干部作风的,有反映执法人员态度的,有咨询政策的,有反映办事不公的,有反映办事不力的。
只要自己想打电话,就可以肆意反映,一些奇葩的投诉都会时不时地出现。
还会有人对公职人员不满,恶意搞坏,就反映你作风不正,对待群众态度不好,你又能如何?
还有,问题乱投诉,投诉人信息乱填,电话打过去,反映人竟然不知道自己投诉什么事。
0 3 办理人员的问题
小县城体制内,各单位都确定专人负责12345热线工单处理。
专人接到12345热线工单,立即联系业务股室,业务股室又立即联系反映人。
正常能办的事自然就办了,而很多问题都是不能办的问题,要么是职能在上级部门的,要么是群众的不合理诉求,要么是群众的无理取闹。
该怎么办?还能怎么办,都得认真对待,细心解说,而反映人态度往往不好,辱骂的话都会有,但办事员还得忍着,大气不敢说。
12345工单只能接收办理反馈,没有退回的机制。工单接到后,要在3天内办理完毕,还要给反映人答复,上传办理情况。
不是自己职能范围内的事,告知反映人重新打热线电话,向相关职能部门反映。这不是踢皮球,只能如此办理,还得把答复的情况上传。
一些重复反映,每次答复都是那么回事,但要重复地一次次联系反映人,一次次地讲述反映事项的情况,一次次地劝说不要再反映了,一次次地上传材料。
12345热线工单,往往派到基层,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压力巨大,负担沉重,也造成了政务资源的浪费。
也有,真正的事情没有认真调查解决,都在编造办理情况,疲于应付。
结束语:
12345热线本身是好的,是群众反映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渠道,也实实在在地能解决一些群众的民生实事。
但热线被滥用,变成了群众撒气的地方,基层干部的负担。
建议规范12345热线平台管理,明晰受理范围,合理分流,设立恶意投诉黑名单,放宽办理期限,实事求是地考核督办,让这个民生平台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你怎么看?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