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成绩三连跌,妈妈怒退机票:奖罚分明真的能让孩子长记性吗?
创始人
2025-10-14 21:54:57
0

作者:主创团·猪妈妈

节前,一则来自宁波的教育新闻,在网上炸了锅。

事情是这样的:

一位李女士的儿子小覃,今年刚升入一所重点高中。

这本是件高兴事,但孩子的数学成绩却遭遇了“滑铁卢”——

早在开学初,李女士就和儿子约定:平时考试如果能稳定在班级前10,国庆全家就一起出去旅游。

结果,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接连三次考试,儿子的分数分别是77、76、69,一次比一次低。

李女士一怒之下,退掉了早就订好的机票,对儿子宣布:“这个国庆假期别出门了!”

期盼已久的旅行落空,孩子很伤心。当晚,就把自己锁进房间,很久没出来。

李女士有她的道理:

“平时提醒他认真复习,他总不当回事,现在考成这样,必须让他知道后果。

只有奖惩分明,才能让他明白努力的重要性。”

这话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耳熟?

“考好了有奖励,考砸了要惩罚。”这其实是很多家庭的常规操作。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这也是天经地义,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长记性”。

但,这次事件却在家庭内部,乃至网络上都引发了热议:

孩子爸爸虽然当面支持,背后却觉得妻子这样做,对孩子来说太残忍:

“孩子刚上高中,可能还没适应新的学习节奏。考砸了,他心里也不好受,最需要安慰和鼓励。”

大部分网友也认为:“带他吃好吃的,出去旅游,都是因为爱他,学习不好就可以不爱了吗?”

但也有少数网友,对李女士的行为表达了理解、支持:

“现在当妈真的太难了,怎么做都错!”

“规则就是规则,说到就要做到!如果考砸了还能去玩,以后他还怎么把约定当回事?”

面对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到底该站在哪一边呢?

换句话说,做父母难道不应该“奖罚分明”“说到做到”吗?

我们到底该用怎样的方式,让孩子“守约定”“长记性”,明白努力的重要性呢?

教育不是选择题,而是“情景题”

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来看一个场景——这个场景,或许每天都在无数个家庭上演:

你和孩子早约定好了,“只要认真完成作业,就可以玩半小时游戏”,或者“期中考试只要上90分,就买那双心心念念的球鞋”。

结果呢,孩子作业写得龙飞凤舞,而且考卷发下来,离90分还差一大截。

这时,孩子却眼巴巴地缠着你,想要那个他口中“应得”的奖励。

这时,你会怎么做呢?

A、板起脸,坚决拒绝:“我们说好的,没做到就是没做到,没什么好商量的!”

B、心一软,妥协让步:“算了算了,下次一定要认真,知道吗?下不为例!”

C、 感觉选A、选B都不太对劲。

我相信,屏幕前的你,正皱着眉头,陷入两难......

选择A,怕伤了孩子的心,破坏了亲子关系;选择B,又怕失去了规则的严肃性,让孩子觉得约定可以随意打破。

看,教育孩子,从来不是一道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它更像一道没有固定解法的“情景题”:

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学习背景、当前的情绪状态、事情的前因后果、奖惩的影响程度,乃至亲子关系的亲疏、家庭成员扮演的“角色”等,才能做出最合适的判断。

从这个角度,大家或许可以理解李女士的初衷——

她绝对不是不爱孩子,恰恰相反,她太想让孩子“学好”了;

这个“学好”不是为她自己,而是她对孩子有太多担心:

这时还出去玩,后面跟不上怎么办?

跟不上,影响孩子信心,他会不会更没学习积极性?

我这次要是放宽了,他会不会以后都不把约定当回事?

最后“言出必行”,希望用这次“严厉的惩罚”给孩子一个深刻的教训,让他知耻而后勇,取代了她对孩子情绪上的担心,才成了李女士认为更“明智”的选择。

但从这个角度,我们也正好可以发现李女士这种做法的问题——忽视了孩子所处的“情景”:

1、适应不良的客观现实:

小覃刚刚升入重点高中,学习节奏、难度、竞争对手,都与初中截然不同。这就像一个在平原生活惯了的人,突然去高原山区旅居,难免会出现“高原反应”。

孩子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找到状态;这时迷茫、无措、调整、挣扎,甚至落后,都是正常的。

我们不能低估孩子面临的学业挑战,简单把“不适应”,解读为“不努力”。

2、被忽略的“求助信号”:

三次成绩连续下滑,本身也是一个强烈的“求助信号”——这说明孩子之前的学习节奏、方法在新环境中已经失效了。

此时,他内心可能正被“适应不良的挫败”、“努力无方向的迷惘”和“让父母失望的内疚”所包围。

他最需要的,不是雪上加霜的“惩罚”,而是能帮他分析困境、找到路径的有力支持。

这时我们不鼓励、安慰,提供帮助,一味强调“说到做到”的规则,对孩子而言就只是“冷面无情”。

3、被错误使用的“良药”:

真正让李女士陷入两难的,其实是“约定”本身。

一场计划中的家庭旅行,能放松身心、增进亲子关系,这本是帮孩子缓解学业压力、重燃斗志的“营养补剂”。

而当我们将它与学业成绩挂钩时,这种支持性的家庭体验就变了味儿:

孩子会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与陪伴,是有条件的——我表现好,才配得到;我失败了,就不值得被温柔对待。”

这无疑会侵蚀亲子关系最核心的安全感。

这也才让我们陷入“罚也不是,不罚也不是”的执行困境。

“奖惩教育”可以用,但别用错“筹码”

奖惩作为一种行为强化机制,本身是有效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及时奖励可以强化好的行为,而惩罚可以减少不良行为。

但问题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来奖,用什么来惩?

第一大误区,就是把“家庭共同的美好体验”作为筹码。

像家庭出游、温馨的晚餐、父母的陪伴和关爱,这些本该是家庭的“底色”,是孩子无论成败都应能感受到的“安全港湾”。

它们是“必需品”,而不应成为表现好才能兑换的“奢侈品”。

“不听话,我不要你了!”/“考不好,就别出去玩。”

这和孩子表现不好就板着脸一样,本质是在暗示孩子:我对你的爱和接纳,是有条件的,你必须“能干”才有。

这会极大地损害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让他很难把心力集中在解决问题、自我提升上。

第二大误区,就是只问结果,不看过程/背景。

李女士和儿子约定“稳定在班级前10”——这是一个纯粹的结果导向目标。

它既没有聚焦孩子该为这个目标付出的努力,也没有关注过程中会有的困难、是否改进了学习方法、目标是否真的合理。这样的“结果”其实是不可控的。

我们一味按“结果”执行惩罚,就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甚至习得性无助。

孩子想,“无论我怎么努力,都达不到要求,那我干脆放弃好了。”

那么,奖惩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呢?

1、奖励,应侧重于“增量”和“过程”:

与其奖励“考到前十名”,不如奖励进步、习惯:

“最近每天坚持了课前预习”、“主动向老师请教了问题”、“考试没再出现漏题丢分的情况”等;

这能引导孩子改进学习方法、关注努力过程、看到自身进步,培养起成长型思维。

2、惩罚,应是与行为逻辑相关的“自然后果”或“逻辑后果”:

比如,孩子因为拖延没完成作业,那么他需要自己承担第二天被老师批评的“自然后果”;

或者,因为看电视超时,那么缩短第二天看电视时长的“逻辑后果”。

像“退掉全家旅行的机票”这种做法,之所以让人感到不妥,就是它与数学没考好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关联。

它更像一种“权力惩罚”,除了宣泄我们的愤怒和制造恐惧外,对于解决问题帮助甚微。

3、“筹码”应中性化:

最后,奖惩的“筹码”最好是额外的、非必需品。

比如,奖励可以是增加10分钟游戏时间,提升旅行档次;惩罚可以是减少一次自由选择零食的机会、出去玩自己掏钱(如果孩子有压岁钱)等。

这样,才既能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又将家庭的温暖与支持,稳稳保留。

真能帮孩子“长记性”的,是这种教育方式

那么,什么才能真正帮助孩子“长记性”,明白努力的重要性呢?

答案是一种比“奖惩”,更具支持性和建设性的教育方式——我们称之为“脚手架式教育”。

“脚手架”原是建筑工人在施工时搭建的临时结构,它支撑着工人和材料,帮助他们到达原本难以企及的高度,一旦建筑稳固,脚手架就会被撤掉。

父母也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脚手架”。

第一步:共情与诊断,而非评判与定罪

当孩子成绩下滑时,首要任务是沟通和诊断。

你可以坐到孩子身边,用平静的语气说:

“妈妈看到你这几次数学成绩有连续下滑的情况,你自己有感觉到吗?学习时,有没有哪里感到特别吃力?

我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里——是知识点没懂,还是考试时间分配有问题,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

目的是先将自己和孩子拉到“同一战壕”,这样你才能陪孩子共同面对问题。

第二步:聚焦问题解决,共同制定“改进计划”

在理解了孩子的困难后,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

比如,你们可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和改进计划:

“我们这个月的目标是每天晚饭后花20分钟,先把课本上的基础例题全部搞懂。

周末再请爸爸帮你辅导一下薄弱环节,你觉得怎么样?”

把宏大的、结果性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过程性的、可操作的小步骤。

这样才能一步一步,让孩子重获对学习的掌控感。

第三步:用“承担后果”取代“惩罚”,让“奖励”回归激励本质

如果孩子计划执行不力,那承担“后果”,也可以与学习行为本身相关:

“我们约定好每天复习20分钟,你这周连续三天,都因为玩游戏超时没完成,那下周的游戏时间,只能相应缩减,以便把复习时间补上。”

当孩子为小目标付出努力,我们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不错哦,这周你一共打卡了五天!”(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奖励);

达成阶段性小目标,可以兑现一个你们约定的承诺:

“这次出去玩,除了XX,另外的酒店、路线你说了算!”(奖励“特权”,而不总是“物质”)

第四步:将“惩罚性后果”转化为“支持性行动”

回到文章开头的情况,一个更好的处理方式是:不退机票,但改变一下旅行的定位和策略。

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这次旅行是我们早就计划好的家庭时光,无论你考得怎么样,我们都想和你一起度过。

但你最近的数学成绩,确实让爸爸、妈妈很担心。我们想的是,你能把复习资料带上,在旅途放松之余,我们每天抽一小时时间,一起研究下错题。

我们希望你知道,出去玩和解决学习问题并不矛盾,爸爸妈妈会陪着你,一起面对,行吗?”

这样一来,旅行就不再是“考好才配得到”的奖励,而是:学习和休息可以平衡,家人永远是你可靠的后盾。

真正的“长记性”,不是记住失败带来的恐惧和羞耻,而是记住在遇到困难时,我可以通过分析问题、寻找方法、持续努力来走出困境,并且我的家人永远会给我支持和力量。

这种基于内在的驱动力和坚韧品质,远比一次因惩罚而产生的“恐惧记忆”,更能支撑孩子走过未来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适应期”。

教育,归根结底是一场关于“关系”的修行。

唯有在爱与规则中找到平衡,在支持与放手间掌握分寸;

我们才能帮助孩子不仅明白努力的重要性,更拥有不断挑战、攀登的底气和能力!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罗平“交警小熊”出动萌娃沉浸式... “同学们太棒了,都答对了,快把‘交警小熊’带回家吧!”10月10日,一场充满童趣与实效的交通安全主题...
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维... 10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世行和IMF年会期间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最新《世界经...
泰国王权免税店董事长徐盛源先生... 泰国王权免税店董事长徐盛源夫妇选择恩爱希NIC医院进行试管婴儿治疗,这一案例体现了该机构在高端生殖医...
小家庭 大文明|三代从军传家志... 近日,家住立山区的八中应届高考生、18周岁的宋美萱,在收到中国医科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喜悦时刻,作出了一...
“世界超市”再“开业” 王丽玮 方彭依梦 市场,是义乌的根,也是义乌的魂。40多年来,义乌市场从最早的露天小摊、马路市场,一...
专业的综评高考规划 专业综评高考规划:提升录取竞争力的科学路径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评价招生已成为优秀学子进入...
202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理论... A 真题答案部分: 2013-2025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61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真题试卷 2...
田欢:以“一生一策”的智慧,静... 在驻马店市树人高中,教师田欢的名字,与“一生一策”的育人理念紧密相连。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她坚...
“成功学大师”杨涛鸣,二审被判... 新京报记者 程亚龙 编辑 彭冲 校对 李立军 以培训快速成功为名,骗取他人财物,自誉为“亚洲第一潜能...
中国移动咪咕多部短剧获奖,闪耀... 2025年10月14日,“2025视听中国马栏山微短剧之夜”在湖南圆满落幕。此次活动由中国网络视听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