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渝北职教中心一名学生被学生纠察队查到违规携带充电宝,因担心被扣操行分,当场跪地磕头求放过。视频一出,引发全网震惊。校方随后澄清:双方都是学生,无人强迫其下跪,系涉事学生自发举动,目的是逃避处罚。违规仅扣操行分,不涉及退学。
问题恰恰在于:明明不至于退学,也不至于开除,怎么就能把一个年轻人逼到下跪?校方解释称该生一时“情绪激动”。可细想一下,一个人要激动到什么程度,才会不惜当众放弃尊严求饶?这可能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反复权衡后做出的、他认为的最优选择。他明白,规则不容商量,申诉没有渠道,好汉不吃眼前亏,眼前唯一的出路,就是用尊严换宽容。当一个学生觉得跪一下能过关,说明在他眼中,制度早已失去温度。
更让人心痛的是,事发时,周围同学没人拦,纠察队员也没扶。大家都沉默。为什么没人说话?因为在那种环境下,连同情都可能被视为站队。在不少职校,操行分早已不是评价行为的工具,而是决定前途的开关。评优、入党、实习推荐,哪一样不与之挂钩?哪怕学校嘴上说“不涉及毕业”,可学生心里清楚得很,一分定前途。久而久之,谁还敢犯错?谁还敢辩解?
这不是孤例。2024年11月,网传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一名学生因亲人病危,凌晨请假回家,跪求宿管放行;近年来,也有个别高校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出现心理危机,甚至轻生,引发社会对学生管理制度刚性过强的担忧。这些孩子不是疯了,而是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不挨罚,怎么低头都愿意。
当然,学生的极端反应不能成为违纪或逃避责任的借口,但也不应被轻描淡写地归为“心理脆弱”或“一时冲动”。学校的严格要求本身没错。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技术劳动者,纪律意识、规则观念本就是基本素养。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关键不在有没有要求,而在落实方式有没有温度。
就这起事件而言,学生管理学生,本意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可一旦演变为执纪者与被罚者的上下级关系,他们之间就很难平等对话了。穿上迷彩服就成了官,没穿的就是民。
真正的纪律教育,不该让人害怕,而应让人明白。错了,就认;认了,就改;改了,就好。可现在呢?一犯错就登记、通报、扣分,三板斧砍完就完事。没有对话,没有引导,更没有修复的机会。
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纠偏,要教会人如何有尊严地认识并改正错误。如果有一天,学生犯了错能坦然说一句“我错了,请给我改正的机会”,而不是扑通跪下磕头求饶,我们的教育才真正完成了“成人”的使命。(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高家千)
来源: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