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娃的人都懂,自从孩子大了以后,整个家仿佛都变成了「玩具垃圾站」……
沙发上是各种玩偶,桌子上是各种蜡笔、彩纸,地上更无从下脚,东一摊乐高颗粒,西一摊做饭玩具 ?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房间乱如麻,让人感到非常烦躁,于是我们反复催促孩子,快点来收拾玩具,但他们仿佛没听见一样,一动不动。
我们不得不使出「杀手锏」,拿起垃圾桶,怒吼道:
玩具再不收,我就都扔了 ?
孩子终于动了起来。
这个「杀手锏」使用几次后,却逐渐失效了,甚至起到反作用,孩子越来越「叛逆」,更不收拾玩具了。
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才能让孩子收拾玩具呢?
今天我们邀请儿童心理学者苏老师,来详细说说。
威胁孩子「玩具再不收,就扔掉」
其实是一种无效管理手段
长期说还可能会伤害孩子
曾经,我也是一个很爱说「玩具再不收就扔掉」的妈妈。
家有两个男孩,收拾玩具工作量巨大,让孩子们主动收拾玩具,更是比登天还难。在我忍无可忍时,常常会怒吼道「再不收拾,我就都扔了」。
一开始,孩子们会惊慌失措的收拾,可后来,说多了之后,孩子们要么充耳不闻,要么直接回怼我:「玩具是我们自己的,你凭什么可以扔!」
有一次,我一怒之下把地上的玩具都扔了,以为这样能让他们感受到不收拾的后果。
没想到,问题没有决定,我和孩子们的矛盾甚至激化了:
老二非常生气,大哭大闹,而老大直接摆烂,嘴硬说道:「你就会说这个,那你扔吧,反正我无所谓。」
那一刻,我从孩子们眼神里面,看到愤怒、恐慌、不信任,而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亲子关系变得非常糟糕。
「收拾玩具」这个事情,成了家庭拉锯战,亲子关系跌入冰点。
我开始反思这句话为什么会无效,甚至伤害到我的孩子。
其实「玩具再不收,就扔了」是威胁,也是恐吓。
当我们对孩子吼出这句话时,是把鞭子打在孩子的心上。
逻辑跳跃的「威胁」,孩子的大脑根本接不住
对低龄孩子来说,「不收拾玩具 → 把玩具扔掉」这个因果链是跳跃的,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能力。
比如像我家弟弟 4、5 岁小男孩来说,他们根本无法理解这之间的因果关系。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前期孩子仍以具体思维为主,更容易理解贴身、直接的因果关系[1]。
像「你不穿雨鞋,脚会湿」这样的自然因果,孩子可以轻松接受。
但「你不收拾玩具→玩具被扔掉」却是人为惩罚,缺乏直接性。
孩子会迷惑:「我只是放一边,等会儿还想玩,为什么就要失去玩具?」
这样的威胁不仅让孩子无法理解,还可能让他们觉得规则「不讲道理」,进而失去对规则的尊重,无法很好的引导孩子去遵守规则。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这句威胁把「收拾玩具」,变成了孩子和我们之间的「权力博弈」
「你不做,我就惩罚」,还把焦点从任务本身(收拾玩具)转移到关系上(我和你在较劲)。
孩子不是不懂收拾,而是开始抵触「被控制」。
威胁式的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孩子的合作动机,还会让他们学会「等你生气再行动」,陷入「不吼不收,吼了才收」的恶性循环。
这种方法教会孩子的不是整理,而是如何应付大人的情绪。
经常威胁孩子,还会伤害他们的「安全感」,甚至可能影响大脑发育
玩具对孩子来说,其实不仅是普通物件,更是他们投入情感、构建世界的重要工具。
孩子会将心爱之物赋予人格化意义,想象它们具有类似人类的品质,并通过这样的联结获得陪伴和安慰。
无论是研究发现还是日常生活经验,我们都能观察到,当父母不在时,孩子会自然地转向玩具或宠物,寻求情感上的联结[2]。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然而,当家长威胁「扔掉玩具」时,对孩子来说不仅是物理上的失去,更像是在传递一个信息:「你的努力和喜欢是不安全的、随时会被剥夺的」。
这样的威胁和恐吓,很可能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影响亲子关系。
如果我们经常这样威胁、恐吓,会让孩子的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它的健康发展,还可能容易引起「退缩行为」和「攻击行为」。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了一段时间后,这句话越来越不管用,孩子开始不收拾,有的孩子甚至开始「攻击」爸爸妈妈。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正确使用「逻辑后果」
把「无效威胁」变成「有效秩序」
孩子们终于学会主动收玩具
反思这些问题后,我开始思考,采用新策略,去引导他们收拾玩具。
但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前面的「威胁」对亲子关系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我考虑使用「自然后果」去引导孩子。
经典育儿书《正面管教》提到:自然后果教育是指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直接结果,这个过程中大人是不干预的。
我希望自然后果的发生,比如:不收拾玩具可能会绊倒、受伤、影响行走,甚至玩具会丢失、找不到或破损等,能促使孩子自发改变。
但事与愿违,「自然后果」并不如期待般有效,孩子们对混乱的家非常能忍耐,而且有的自然后果也不是孩子和家长所能承担。
此时,「逻辑后果」就成了更好的选择。
「逻辑后果」不同于「自然后果」,需要家长适当介入,设定与行为直接相关的后果,帮助孩子理解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比如:
自然后果:孩子不收拾玩具,自然后果是喜欢的玩具可能会丢失再也找不到.....;
逻辑后果:孩子不收拾玩具,家长暂时将玩具收起,直到孩子愿意整理再归还,这是家长定下后果。
相比自然后果,逻辑后果可以在确保安全和可控的情况下,让孩子明白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合理联系,帮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逐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在为孩子制定规则时,常常会将「逻辑后果」作为一种很好的教育工具。
但它常常被误用成「变相惩罚」和「借题发挥」。
比如,如果孩子不能收拾好玩具,就「不能看动画片」这类与「不收拾」行为完全不相关的权利;或者「把玩具全部扔掉」这类程度不匹配、惩罚力度过大的后果,都会让逻辑后果失去其教育意义,反而变成了让孩子难过和难受的威胁或惩罚。
这种做法不仅无助于孩子理解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还可能让孩子感到不公平和挫败,甚至对规则产生抵触情绪。
正确使用「逻辑后果」,是有利于我们去管教孩子,引导孩子的。
但在过程中,我们需要始终坚持:相关性、合理性、可预见性和尊重性 4 个原则。
我采用这 4 个原则,重新制定了引导孩子们收拾玩具的方法和规则,供大家参考:
✅ 应用「逻辑后果」四大原则,制定规则,更好引导孩子收拾玩具
① 相关性:把不收拾玩具后果与行为直接相关
「逻辑后果」的核心是让孩子感受到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自然联系,而不是强加不相关的后果。
比如:
我首先和他们沟通了不收拾玩具,对于自己、爸爸妈妈产生的自然后果,各种不好的影响。
我说到他们不收拾玩具,找不到遥控器,无法看电视的情况;
也谈到他们最爱看的动画片「小猪佩奇」里,因为理查德不收拾玩具,导致兔小姐把脚扭伤的可怕后果。
接下来我根据「逻辑后果」的核心制定规则,更强调后果和孩子行为的直接关联。
如果你不收拾玩具,妈妈会认为:你现在收拾玩具的能力,暂时搞不定一次拿出这么多,所以就不允许你拿那么多玩具出来玩了。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 合理性:制定「逻辑后果」时,一定要注意程度的合理性
「逻辑后果」的强度需要与孩子的行为相符,不能过度夸大或严厉,否则会让孩子感到挫败或愤怒。
比如,我在和孩子沟通完不收拾玩具的「逻辑后果」时,会明确说明孩子们每次可以拿出多少玩具来玩,如果没有收拾,下一次拿出玩具的数量会减少多少。
玩具数量是需要根据孩子日常玩耍习惯,和收拾能力来制定;对应后果,也是在他们能接受的范围内。
比如:
我们的规则是:孩子每次可以拿出 3 ~5 件玩具,要玩其他玩具时候,要把现在拿出来的收进最近箱子里面,才能拿。
对于不收玩具的「逻辑后果」:下次玩具就会减少 1 件,就是 2~4件。
合理的后果既能保护孩子的情感,也会让他们更愿意反思和改变行为。
● 可预见性:提前告知规则和后果
我们在制定和实施「逻辑后果」时,尤其是前期,还是需要在行为发生前,再次重申规则和后果,这样才能让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例如,在玩玩具前,家长可以再次说明规则和后果:
玩具玩完后需要收拾好哦,否则它们会被暂时放进「玩具休息箱」,等宝宝下次能自己收拾时,再从休息箱里拿出来玩。
这种提前沟通既让规则清晰可见,也给孩子调整行为的机会,避免在后果实施时感到突然或不公平。
● 尊重性:以尊重和支持为前提,实施「逻辑后果」
在实施「逻辑后果」时,家长需要保持冷静和尊重。
当孩子没有遵守规则,我们不要说「都让你赶快收拾,你就不听」、「你自己答应了的,做不到有什么好哭的......」这种负面情绪的话语,这会让孩子感到羞辱或被控制。
我们以尊重为前提,鼓励孩子相信自己,虽然有完不成规则的时候,但之后一定能做到。
例如:当孩子偶尔忘了收拾,我会去执行「逻辑后果」,弟弟就会哇哇大哭,我们会安慰弟弟:「没关系,下次你收回去,你就又可以拿出你喜欢数量的玩具了。」
通过尊重的方式,逻辑后果可以成为一种引导,而不是打击。
这一系列措施后,孩子们逐渐接受了这个规则,理解了「逻辑后果」。
当然中间,他们也有做的不好、反弹的时候,我们会重申规则,坚定执行定下的后果, 并安慰孩子,只要遵守约定了,就可以恢复自己的权利了,相信他们可以做到的。
后面,我们也把这个规则应用到全家的收纳,我们四个人互相监督,当孩子们开始监督我们后,他们的责任感会更强。
我们家终于从「混乱不堪」「鸡飞狗跳」和「大吼大叫」的日常,逐渐变得井然有序,虽然偶有混乱,但也在能接受范围。
清晰的规则、温和的后果、提前的沟通和对孩子的尊重,不仅让孩子更愿意配合,还让我少了情绪化。
秩序感逐渐取代了混乱,合作氛围代替了对抗,这种家庭生活的变化,真的是意外的惊喜。
参考文献
本文专家
苏静
合作专家
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
邓欣媚
审核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策划制作
策划:兰兰
监制:大力
排版:刷子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下一篇:山东警察学院郑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