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明 王才东 孙冬
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引领技术革新、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创新型人才。郑州轻工业大学依托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革新,构建了“专创融合、赛创融合、科创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解决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难题,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深化专创融合,重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优化双创课程体系,先后开设《电子创新设计》《工程机器人创新实践》《能源与动力工程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等50余门专创融合课程。建立“职业规划与创新创业名家精讲”案例库,引进创新创业教育网络通识课程20余门。基于OBE教育理念,以工程能力的输出为导向,开展项目式教学,分专业团队实施。打造“专创融合”金师团队,全体授课教师均具有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一线指导经验,聘请行业企业导师授课,引导师生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融入创新创业活动中。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解决了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脱节断档问题,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学科竞赛赋能,构建赛创融合新模式
围绕“四新”建设要求,着力构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培养模式。组建了“节能减排创新团队”“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创新团队”“百科融创创新团队”等来自校内不同学院的23个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团队,以赛队管理模式运行,着力加强竞赛选题培训、拓展参与渠道、完善选拔机制、关注个性化需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和竞赛挑战欲望。通过构建“专业基础课程—专创融合课程—竞赛提升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四阶梯式课程体系,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把前沿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和竞赛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打造“赛课一体”全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成效。
加强科创融合,构建科技、学科、行业协同育人机制
以创新创业团队导师为纽带,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行业发展为导向,重构人才创新实践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形成了一套融合科技、学科、行业协同育人机制。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形成联合科技攻关、联合师资培训、创新实验室共建、校企联合竞赛等多种合作形式,精准打通校企合作育人“最后一公里”,实现学生创新实践、就业创业、企业发展双向奔赴。
突出文化引领,打造“思政、科技、文化”育人实践基地
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建设电子科技博物馆,发挥“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会员单位”“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育人功能,通过举办科普讲座、专题展、无线电技术培训等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建设工程科技文化研学室、开设系列文化体验课程,将博物馆特色藏品所蕴含的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劳动素养等核心元素,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探索一种集互动、体验、探究实践于一体的教学新模式,为师生提供一个学习、思考、借鉴、对比启发的平台,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土壤,营造良好“双创”文化氛围。
近五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2100余项、省部级奖励6000余项,学校在2019—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排行榜中居全国73位。学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全国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18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47项;双创团队与行业龙头企业签订联合科研项目80余项,开展校企联合师资和竞赛培训50余场次,新建校企联合实验室18个,举办企业冠名联合科技竞赛30余场次。学校以文化为引领,构建“三创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成功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路径,持续为培养引领产业变革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