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则“孩子考试进步考了61分全家欢呼”的视频温暖了无数人的心。视频中,妈妈举着试卷,带着三个孩子笑着走进家门,对坐在沙发上的爸爸说:“梁医生,你家祖坟冒青烟了,恁儿考了61分。”爸爸立刻高兴地站起来接过卷子,毫不犹豫地说:“赶紧告诉孩子爷爷奶奶,下馆子庆祝!”
这简单的一幕,击中了千万网友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在分数至上的当下,多少家庭为了一两分的差距苛责孩子,多少亲子关系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下岌岌可危。而这个家庭庆祝的,不是分数本身,而是孩子的进步,是那份看似微小却无比真实的成长。
这让我想起邻居家的故事。每次考试后,我都能通过隔壁的声响判断出孩子考得如何——若是安静的啜泣,定是没达到“要求”;若是响亮的训斥,怕是离及格线还差一截。而61分这家人,他们庆祝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不是分数,而是努力。
在视频中,妈妈特意强调这是“进步”的结果。想来,这个孩子可能曾经在及格线徘徊许久,而这一次,他终于跨越了那道看似简单对别人却艰难无比的坎。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有的孩子开窍早,有的则需要等待。而这个家庭的智慧在于,他们懂得用放大镜看优点,用望远镜看不足。他们明白,教育的本质不是苛责孩子够不到的地方,而是庆祝他们已经抵达的每一个小站。
许多父母无形中为孩子设置了过高的期望值,这些期望就像低矮的天花板,压得孩子直不起腰来。而61分这家人,他们为孩子设置了一个可以触碰的“天花板”,让孩子能够站直身子,看见自己的价值。
这不是放弃期望,而是设置合理的期望。这不是降低标准,而是理解成长。
当一个孩子的努力被看见,进步被肯定,他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我可以做得更好”。这种内驱力,远比外在压力更持久、更有力。
童年不会只有100分和第一名,真正的童年是允许跌倒、允许缓慢、允许不同步调的成长。在这个家庭里,61分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
反观我们自己,是否也曾因为孩子差一分满分而面露失望?是否也曾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自己的孩子?我们焦虑的,到底是孩子未来的幸福,还是自己的面子?
61分庆祝的背后,是一种深刻的教育哲学:把孩子当做一个完整的、发展中的人来尊重,而不是分数机器。
今晚,当孩子回家,或许我们可以问问:“今天有什么进步吗?”而不是“考了多少分?”我们可以为一次认真的作业鼓掌,为一次勇敢的举手喝彩,为一次微小的进步庆祝。
就像视频中的父亲说的那样:“下馆子庆祝!”——生活的仪式感,应该留给每一个值得纪念的成长瞬间,无论它看起来多么渺小。
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满分的学生,而是培养内心温暖、眼神明亮、热爱生活的人。
一个能够为61分欢呼的家庭,注定会培养出不怕输、敢于赢的孩子。而输得起的孩子,最终才能赢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