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小聚,一位妈妈忧心忡忡地说:
“我家孩子都上初中了,可什么事都要我操心。
早上不叫不起床,作业不催不写,连书包都要我帮忙收拾。
这孩子真是一天也离不开我!
我每天累得够呛,可孩子却越来越懒散......”
她的话引起了不少共鸣。
另一位爸爸也叹气:
“我家孩子也是,都高中了,连袜子放哪儿都不知道。
可不管又不行,不管他就真敢什么都不做!”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想起了心理学上的一个词——“共生关系”。
01
什么是“共生关系”?
简单说,就是父母过度介入孩子的生活,孩子也依赖父母的决定,双方紧紧缠绕,难以分离。
像藤蔓一样纠缠不清,最终谁都无法真正独立。
在这种关系中:
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伸,事无巨细地管控;
孩子则把父母当成“拐杖”,失去独立行走的能力。
这种关系看似亲密,实则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性,甚至可能影响他们未来的成长。
“孩子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孩子”。
这句话听起来温暖,却可能暗藏隐患。
表面上看,这是“爱”;
实际上,这是一种“共生绞杀”——
以爱之名,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
很多父母以为,爱孩子就是事无巨细地照顾、无时无刻地监督、不厌其烦地叮嘱。
然而,过度的管束反而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成长的空间。
就像一棵小树,如果一直被支架固定,它就无法在风雨中学会自我支撑;
如果一直被园丁修剪,它就难以按照自己的姿态生长。
孩子也是如此。
父母的过度干预,反而会让他们失去面对世界的勇气和能力。
就像那句扎心的话:
“很多父母,正在用一生的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巨婴’。”
02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
“好的父母,是逐渐让自己变得'无用'的父母。”
这句话听起来刺耳,却是真理。
想想自然界的智慧:
老鹰教小鹰飞翔时,会狠心地把它们推出巢外;
狮子训练幼崽捕猎,哪怕孩子摔得遍体鳞伤也不帮忙。
不是不爱,而是深知——
只有放手,孩子才能长出翱翔的翅膀。
反观人类父母呢?
我们常常给予了孩子太多的爱和关注。
爱的浓度太高,有时候不仅累着了自己,也会噎着孩子。
孩子小时候摔倒了,我们立刻冲过去扶;
孩子学习受挫了,我们恨不得马上替他解决;
甚至孩子上大学了,还要远程指挥他穿什么衣服、交什么朋友......
这些举动,固然是出自父母内心的牵挂与关怀。
但这样的“爱”,不是在养育一个独立的人,而是在制造一个永远断不了奶的婴儿。
03
孩子不是父母的“第二人生”。
有个朋友曾分享她的故事:
她妈妈很有艺术修养,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家。
所以在她小时候,妈妈给她选了钢琴班。
每天逼她练钢琴,陪着她考级。
练琴像上刑场,她恨透了钢琴,最喜欢的漫画也被妈妈没收。
自己太小,没有话语权,更没有选择权。
只好老老实实听妈妈的话。每天练琴,考试。
最后顺利考上艺校,工作后成了一名钢琴老师。
可是她每次坐在钢琴前面,都觉得非常煎熬,没有丝毫享受音乐的快乐。
发展到后来,连出门上班都要做心理建设。
感觉不像去弹琴,倒像是上刑。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从接触钢琴开始,她就对这个东西没有一丁点的兴趣,更别提喜不喜欢了。
“那你为什么不早和你妈妈说呢?为什么不放弃呢?”
“我妈太专治了!她根本不听我的意见!就知道让我练琴!除了钢琴,我现在根本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
收入可观、外表光鲜的钢琴老师,内在却已经是一个腐朽的空壳。
到现在三十多岁的人了,生活中不管遇见什么事,第一反应还是“我找我妈问问”。
但这么多年,她又早习惯了妈妈的照顾与安排。
有反抗的意识,却早已经失去了精神独立的能力。
她从来不喜欢钢琴,喜欢的是漫画,明明拥有自己对人生的选择,而不是要代替妈妈,承接她的梦想与规划。
但母女俩纠缠在共生关系当中:
妈妈习惯了替女儿做了所有决定,女儿也早习惯了万事依靠妈妈。
最后妈妈落得女儿一肚子埋怨;
女儿自己也成了没有主心骨的“伪成年人”。
04
很多父母常说:
“我都是为了你好!”
可这句话背后,往往藏着父母的期待、焦虑,甚至是未完成的梦想。
我们总希望孩子按我们的方式成长,却忘了——
他们的人生,终究是他们自己的。
孩子不是我们的复制品,他们有自己的人生剧本。
我们能做的,不是替他们写故事,而是帮他们找到自己的笔。
05
很多家庭因为不能区分“爱”和“边界感”,会陷入“共生关系”难以自拔。
在这种环境中,父母会把孩子的人生当作自己的人生。
孩子的爱好兴趣、性格脾气的养成,都要符合父母的预期。
小时候的成绩,长大后的婚姻、事业,都成了父母的KPI。
这种紧密的捆绑,看似是爱,实则是沉重的负担。
一个家庭最大的成功,不是培养出一个听话的“乖孩子”。
而是养育出一个有主见、有担当、有生命力的独立个体。
我们家邻居,就是一位很特别的妈妈。
她女儿小学三年级时,有次上学忘带作业。
女儿完全不当回事,给家长打电话:
“妈妈,你帮我来学校送一下吧!”
她却说:
“我不去。这是你的事,你自己想办法。”
女儿急了,说妈妈什么都不管,是不爱自己。
别的同学妈妈都给他们检查作业、收拾书包,她是自己收拾书包,粗心才忘记带作业的。
妈妈不为所动,坚持不管。
结果女儿在学校哭着重写了一份作业。
但从此以后,再没忘带过东西。
这位妈妈说:
“父母的'不管',不是冷漠,而是信任一一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确实如此。
孩子就像弹簧——
父母压得越紧,他们反而越没弹性;
父母适度放手,他们才会学会自我掌控。
06
如何停止“共生关系”?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依赖我是正常的,等他长大了自然就独立了。
但事实恰恰相反。
孩子的独立性不是“突然”培养的,而是从小在生活点滴中积累的。
小时候不放手,长大后更难割舍。
所以,必须要从现在开始做起。
对孩子少管一点,“冷漠”一点,把他们自己的生命掌控权交还给他们自己。
这样在孩子长大之后,才能真正独立坚强,才能“有出息”。
01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小到“今天穿哪件衣服”,大到“周末怎么安排”,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即使他们的选择不够好,也要允许试错,因为经验比正确更重要。
02
忍住“插手”的冲动
孩子摔倒了,别急着扶;作业不会写,别立刻给答案。
你的“不帮忙”,恰恰是孩子学会思考的机会。
03
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如果孩子忘记带作业,让他自己面对老师的批评;
如果不收拾玩具,下次找不到也别替他解决。
只有经历过后果,孩子才能真正学会负责。
04
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和情绪
不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你去追求自己的爱好,孩子才会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谁的附属品。
05
信任比控制更重要
很多父母不放手,是因为“怕孩子犯错”。
可人生哪能一帆风顺?
你越信任,孩子越自信;你越控制,孩子越畏缩。
07
真正的爱,是得体地退出。
心理学家克莱尔曾说: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
作家龙应台也曾在《目送》里写: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们陪伴孩子,不是为了让他们永远依赖我们。
而是为了有一天,他们能毫不犹豫地走向自己的世界。
从今天起,试着少管一点,多信一点。
你会发现:
当你放手,孩子反而成长得更快、更稳、更强大。
毕竟,一个家庭最大的成功,不是养出一个听话的孩子,而是养出一个能独立面对世界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