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全国教育看北京,北京教育看海淀”。
海淀虽然没有海,却有教育的潮,更有一群站在潮头的海淀家长。
他们骨子里刻着不愿躺平的DNA,对学校的升学率和竞赛战况如数家珍,却可能忽略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地方——思政教育。
在不少家长看来,思政有些抽象,远不如数理化来得实在。而且,中考道法是开卷考,区分度不高,备考压力相对较小,容易被放在次要位置。
恰恰是这种对精神滋养的忽视,让我们看到了令人困惑的现实——
开学一个月,学习困难门诊挤满了厌学的孩子和焦虑的家长。“空心病”正悄悄蔓延,越来越多的孩子智商很高,内心却是空的。
越是迷茫的时候,思政教育越能成为孩子人生的“定盘星”。
它就像圆规上的钢针,可以牢牢定住圆心;而其他学科是外面那个圆,知识越多,圆的面积就越大。一旦圆心不稳,价值观偏了航,就算知识再丰富,也撑不起一个有方向、有力量的生命。
有这样一所学校,把目光投向了冷冰冰的分数背后,那一个个热乎乎的人,并赋予他们强大的生命能量。
近日,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以下简称“西山学校”)的一组《观礼学习任务单》刷屏了!
学校以抗战胜利80周年为契机,开展了一场主题为“铭记历史·守护和平·赓续精神·强国有我”的大思政课。
让九三阅兵成为“活教材”,让观礼体验成为滋养孩子一生的精神养分——这样的思政课,不仅拥有治愈“空心病”的力量,也照亮了大思政教育的更多可能。
在西山学校,孩子被唤作“西山花儿”,老师是“西山园丁”。
西山花儿说:“在西山读书是件幸福的事。”
校长刘彦一语道出了幸福教育的核心:
教育最本质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内在成长,让每个孩子找到自我价值与生命意义。
身处“北京市一体化德育示范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海淀,西山学校一次次地用扎实的大思政实践,帮助孩子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在人生的潮起潮落中始终相信自己。
01
屏幕前的这堂课,为何让人心潮澎湃?
9月3日上午,当阅兵礼的镜头缓缓拉开,西山学校的孩子们已在屏幕前庄重就位。
铁流滚滚、战机翱翔的盛况,通过一张以“知-感-行”为主线的《观礼学习任务单》,化作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份任务单涵盖近10项探究内容,从史料研读到装备探秘,从老兵访谈到家国对话,推动学生从被动观看转向主动思考。
镜头内外,心潮在一起澎湃。
高一马同学为大国风范震撼:“仪仗队标兵方阵极致的整齐划一,无需言语却传递出强大的大国实力。”
初二陈同学被青春力量感染:“海军方队队员平均年龄21岁,洋溢着青春活力。”
初三张同学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抗战老兵满含泪光的双眼,让我触摸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当新型战机掠过天际,初二曹同学“激动得从沙发上跳了起来”。
高一王同学则从军人们坚毅的眼神中,“明白了什么是纪律,什么是担当”。
高二冯同学在任务单空白处写道:“我们走的,是他们用生命铺就的路。”
左右更多剧照
一场阅兵,千人千感,但西山学子们都有个共同的收获——把自己放进中华历史的长河里,读懂了中国,也读懂了自己。
初二滑同学想得格外深远:
“抗战老兵的出现,让一场国威盛典回归到‘人’本身,也完美诠释了我们从哪里来,为何而奋斗,将走向何方。”
1+3项目班周同学郑重写下对“守护”的理解:
“守护更在于精神上的‘坚守与珍视’,是人类对冲突的主动消解,对和谐关系的主动构建。”
学习任务单从历史溯源到现场体悟再到未来践行,一场举国庆典落地为每个孩子真切可感的生命体悟,更凝聚成积极向上的力量。
今天的书桌,连接的正是明天的家国。
当832份满载思考的学习任务单被收回,一张张观礼照片,不仅是影像的留存,更是精神的传承。每一张笑脸背后,都是对“强国有我”的无声承诺。
这样的活动,是一场灵魂的洗礼;这样的课堂,做到了润物无声。
02
让思政课“活”起来
这场历时一个月的系列活动,分成“阅兵前溯源-阅兵中体悟-阅兵后践行”三个阶段,打通初高中壁垒,融入语文、历史、政治等多个学科,构建起“大思政+学科浸润”的教育矩阵,形成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这是汲取力量、解码强国利器的一课。
历史课堂创新推出“强国利器·民族脊梁”的微演讲活动,开展5分钟课前演讲。
学生们化身军事小达人,从“100式主战坦克”讲到“东风-61洲际战略导弹”,从“歼-35隐身战机”聊到“长剑-100巡航导弹”,在讲述中深刻理解“科技强军”背后的自主创新之路。
这是再现历史、激扬报国之志的一课。
政治课堂成了立下“青春向党、强国有我”誓言的地方。
一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做光荣自豪中国人”主题演讲比赛,学生们从杨靖宇、赵一曼、左权等革命先烈,讲到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逐梦星辰的航天英雄、坚守边防的戍边官兵,在一段段事迹中看见了爱国情怀与民族血性,也读懂了舍小家为大家的无悔抉择。
这是启发思考、讲好中国故事的一课。
语文课堂成为培养有温度、有家国情怀的年轻人的重要阵地。
初中学生撰写《跨越时空的对话》并进行沉浸式诵读;AP高中部学生观看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演讲《我们在纪念什么》;普高学生通过革命领袖诗词诵读和微写作,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理解、感悟并传承红色基因。
主题班会上,一个个史料挖掘,一次次情景演绎,一场场互动讨论,让“勿忘国耻·吾辈自强”不再是一句口号;创意时间轴、手绘海报、主题征文、模型制作等多种形式,把大道理讲小,把老故事讲新,把教育视野和育人阵地拓宽。
是啊,思政课教的是人,润的是心。
当学生喊出“我们虽曾经被打败,但从未被征服”的时候,这堂大思政课便悄悄完成了最动人的使命。
就像AP部高一周同学写的那样:
“
当每双眼睛都记得废墟上曾开出的花,未来便会沿着我们掌心的温度生长。
”
03
思政教育下了一盘大棋
思政教育如何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这不仅是家长的追问,也是西山学校思政教育实践的重中之重。
校长刘彦认为:“教育的根本使命是让心灵成长,真正实现人的幸福。”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学校构建起“幸福·未来”课程体系,从思政学科、课程思政、思政教育常态德育、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等多个维度共同发力,实现大思政教育“一盘棋”。
在这盘大棋中,西山学校迈出了关键五步:
一是打造有深度的思政金课。依托教材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学有载体”;探索初高中多样化教学模式,做到“学有阵地”;讲透理论的内在逻辑,实现“学有所成”。
二是做好有广度的课程思政。将育人理念融入各个学科,形成跨学科合力,并推动家校社协同,打造思政教育长链条。
三是开展有温度的育人实践。模拟政协、模拟法庭、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让学习形式更多元;义务支教、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真实社会中磨砺成长。
四是探索有力度的学习方式。AP国际部以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深度探究,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从红船精神到中国梦,在课题中厚植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
五是传承有厚度的文化基因。学校坚持文化立校,用“中国心”系列课程守护“文化之根”,厚植“家国之情”。围棋课上,黑白子的博弈能修身养性;古琴声里,回荡着文人风骨与文化之美;剪纸、篆刻学下来,文化自信不知不觉就建立了。
值得一提的是,西山学校的创新实践硕果累累,项目式学习课程群、中国心课程群建设等案例荣获市区级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成果奖。
而所有的努力,最终都指向一个幸福的愿景:
让每个孩子眼里有光、心中有爱,长成灿烂绽放的“西山花儿”。
当他们在天地间立下志向,心怀热爱、懂得珍惜、学会坚守,便不会再困于一时的得失。
这份由内而生的力量,将会成为对抗“空心病”最坚实的铠甲。
而这,正是西山学校思政教育最朴素的初心,也是孩子们奔赴未来最硬的底气。
文 | 京教君
素材 |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提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