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在近代物理系,其他的课期末考试都是九十几分,唯独量子力学,期中考试时差点挂科......”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以自身求学经历,开启了为物理学院本科生教学的序幕。
教育的第一步,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潘建伟从初学量子物理时的困惑出发,系统梳理量子力学从理论基础到技术前沿的脉络,将学习方法倾囊相授。
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学术精神的接力。三天后,田志刚院士也面向本科生站上讲台,将生命科学的奥秘向学生们娓娓道来。
随着新学期教学工作的全面展开,中国科大系统推进“大师进课堂”计划,推动多位院士担任课程组组长,直接参与本科生课堂教学。院士们不仅系统传授科研方法、解析社会热点,更通过亲身引领,让学生在传承中体悟学术之“高”,树立起追求真理的精神坐标。
近年来,中国科大通过“大师进课堂”“大思政课”“生命力课程”等创新实践,构建起一个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立体课堂”,探索出一条内涵式育人路径。
今年6月,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舒歌群在为毕业生讲授的思政课上,以校史故事回望创校初心,勉励毕业生们永葆科大精气神,心怀家国、潜心钻研,成为有“科气”的引领时代的奋进者。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推进思政课创新,构建起多维度的教学体系: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推出“红色剧本杀”特色课程,原创大型红色互动推理剧《觉醒年代》,激发学生主体性;实施“云端实景教学工程”,联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渡江战役纪念馆,通过网络直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学校多次荣获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奖项,就在今年7月,学校一项实践教学成果入选教育部《2025“大思政课”手绘地图》。
富有感染力和创新性的课程,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切身体验,引导学子把个人追求融入时代使命,不断拓展思想的深度与格局。
今年夏天,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迎来一群中国科大工程科学学院的本科生。他们在黄沙与绿洲交织的土地上,深入了解沙漠土壤化治理的力学机理与技术路线,完成了一堂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跨界创新课”,让力学原理在广袤的乌兰布和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回到校园,“生命力”课程全面花开。本学期起,中国科大将“越野滑雪(滑轮)”纳入体育选课,并配备专业模拟装备,开创南方地区高校冰雪运动先河。美育建设同样蓬勃发展,“艺术与科学融合”课程体系与品牌活动成果显著,学校于2024年荣获全国高校美育教育改革优秀案例一等奖。劳动教育也全面融入育人全流程,从校园种植到“美食与生活”劳动实践课,从企业调研到乡村实践,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提升综合素养。
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通过构建融合实践、体育、美育与劳育的“生命力”课程体系,将课堂延伸至沙漠、赛场、艺术空间以及劳动一线,就是致力于培养有担当、能创造、懂生活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 本报记者 陈婉婉 本报通讯员 刘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