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周丽艳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下,各类课程应与思政育人工作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外语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的责任,更肩负着传递中华优秀文化、培育国际视野、塑造正确价值观的育人使命。为此,构建适配外语课程特征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外语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及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双重要求下,产出导向法以“产出驱动、学习中心、评价导向”为核心,为构建外语课程思政模式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产出导向法由文秋芳教授于2014年提出,是成果导向教育(OBE)在外语教育领域的细化指南。其核心在于以“有意义的语言产出”为驱动,通过“驱动—促成—评价”的环节设计,推动学生在完成具体产出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语言知识与能力。其中,驱动是指通过设计真实、有价值、具有挑战性的产出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意识到为完成产出任务必须学习相关语言知识及思政内涵;促成指教师围绕产出任务,提供精准、适度的教学支架,包括语言支架和思政支架,帮助学生弥补现有能力与目标产出的差距;评价则以产出质量为核心,兼顾语言准确性与内容思想性,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自我反思等多元评价方式,以评促学、以评育人。基于产出导向法“驱动、促成、评价”的三阶逻辑,并结合外语课程的思政育人要求,需从目标、任务和评价三个维度构建教学模式。
目标定位:兼顾语言能力与思政素养
在产出导向法的指导下,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中的目标定位,需打破聚焦语言能力培养的传统单向思维,构建“语言能力+思政素养”双维联动的目标体系,确保二者同步设定、深度融合。
该目标体系的核心在于,使思政目标不再是脱离语言学习的空泛概念,而是与具体语言产出目标紧密绑定,遵循“可衡量、可产出”的原则,使学生清晰认知通过何种语言产出行为传递何种思政价值。例如,在基础外语课程的“说明文写作”单元,语言目标可设定为掌握说明文逻辑结构及相关表达,并明确对应的思政目标为“运用该写作结构与语言,用英语条理清晰地分析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准确传递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生态文明价值观。”
双维目标的同步设定,既能保证外语教学对语言能力培养的核心要求,又能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语言学习的目标导向中,为后续教学任务设计、资源开发与教学实施提供明确方向。
任务驱动:设计思政导向的产出任务
产出任务作为产出导向法的核心载体,其设计需紧密围绕真实场景、思政内涵和语言应用三大核心要素展开,通过具有针对性与吸引力的任务设计,激发学生的语言产出需求与思政价值认同。
具体可分为三种任务类型:一是文化传播类任务。如要求学生为外国游客设计中国红色旅游路线英文导览手册、录制中国传统节气背后的生态智慧英文短视频等,促使学生在完成导览词撰写、解说稿创作等语言产出的过程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二是跨文化思辨类任务。例如,让学生针对外媒关于中国脱贫攻坚的报道,撰写英文评论文章反驳片面观点并阐述中国脱贫方案,或组织中西方养老模式对比英文辩论赛,引导学生在语言思辨与表达中,理性看待中西方差异,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价值观。三是社会实践类任务。安排学生以社区外语服务志愿者的身份,为外籍居民撰写垃圾分类英文指南,或为本地中小企业设计中国品牌出海的英文宣传方案,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使思政导向贯穿语言产出任务的全流程。
评价反馈:建立多元的思政评价体系
基于产出导向法构建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中,评价反馈的核心在于打破外语教学“重语言、轻思政”的传统评价模式,建立语言与思政深度融合的多元评价体系。该体系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补充”为基本原则,从评价维度、评价主体、评价结果应用三个方面展开系统设计。
在评价维度方面,明确设置“语言能力”与“思政素养”两大一级指标,其中“语言能力”涵盖词汇选用、语法准确性等二级指标;“思政素养”聚焦文化传递准确性、跨文化思辨深度以及社会责任体现等二级内容,并为每个指标制定可操作的评分标准。
在评价主体方面,应融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反思。其中,教师主导把控评价的专业性与方向性;学生互评依据统一标准,聚焦思政内涵深度与语言质量展开;自我反思则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审视自身产出所体现的思政理念,以及语言应用中的不足之处。
在评价结果应用方面,需坚持以评促改、以评育人,将量化评分与个性化反馈紧密结合。针对学生存在的语言问题,提供专项句型训练建议;针对思政素养短板推荐相关阅读素材,确保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促进其语言能力与思政素养协同提升的重要环节,最终完善“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闭环。
产出导向法以产出性驱动为核心,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目标明确、流程闭环、学用一体的教学框架。综合运用产出导向教学法,外语课可实现语言学习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既提升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又培育其文化自信、国际视野与正向价值观。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以产出导向法为代表的先进教学法与不同语种、不同学段的课程思政建设的适配性,推动外语课程思政的深层次发展。
【作者系北方民族大学副教授;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学外语类通识必修课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实践(编号:2021JY013)教学研究项目成果】
上一篇:哈尔滨工业大学803信号与系统和数字逻辑电路考研哈工大,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招生人数,考情,真题,大纲,参考书。博睿泽信息通信考研Jenny。
下一篇:2026河南师范大学马理论考研资料(2009-2024年河南师大681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881思政教育学原理真题答案+笔记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