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面:全文干货,有保研条件的学生建议收藏仔细阅读~
保研的全称是 “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因此在更加正式的场合常被简称为“推免”。
全称中包含的信息均有含义:
在实际操作中,保研分为两个大的环节:推荐和接收
①:推荐,指的是学生借由本科前三年的优异成绩,经当前本科在读学校和院系制定的推荐办法获得推免名额,得到成为推免生的资格;
②:接收,指的是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通过研究生招生单位(高校、研究所、研究院…只要能招研究生,就可以被称为招生单位)的复试考核,确定继续读研的学校和专业,获得研究生拟录取资格。
01
推免流程
推免工作的主管部门是教育部。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教育部会确定新一年度的推免名额和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并将其下达至各高校和招生单位。
在推荐一方,收到名额的学校进一步将推免名额分配至各个有应届本科生的院系,并对学校范围内的推免工作提出总体要求;
院系在推荐环节直接面向学生,明确用于推免的综合排名具体如何计算,依据什么样的原则确定拟推荐人选。
拟推荐的学生名单和信息经过公示后层层上报至教育部,并录入其建立的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简称为推免服务系统)。
另一边,招生单位将收到的招生计划层层分配至院系和研究生导师/课题组(少数院校实行无导师制,由院系统一掌管招生名额),并制定接收推免生的考核办法和程序。
每年9月下旬前后(今年开放时间是9.22),“推免服务系统”开放注册,获得当年推免资格的学生登录系统并填报志愿(系统中可填三个平行志愿)。
招生单位对报名学生的资料进行初审,并向满足要求的学生发送复试邀请;
推免生参加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招生单位对于通过复试的推免生在系统中发送拟录取通知;
推免生接受某个招生单位的拟录取通知,这样整个保研的程序就尘埃落定了。
学生需要先获得推荐资格,再寻找心仪的下家;
招生的学校面向获得资格的学生发布报名通知,经过复试确定谁将被录取;
教育部的“推免服务系统”居于核心位置,为推免生和招生单位提供“交易平台”。
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推荐和接收在工作流程上不存在必然的先后顺序,这也就导致招生单位为了锁定优质生源,纷纷将接收的考核环节前置,产生了 “夏令营” “预推免” 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
02
夏令营和预推免
夏令营和预推免本质上都是招生单位自己组织的招生活动,包含完整的初审、复试、录取环节。
二者的不同在于,夏令营一般在每年的5-8月进行,预推免则多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它们都早于9月下旬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开放的时间,而夏令营和部分预推免的举办时间也早于大多数学校进行校内推荐环节的时间。
也就是说,对于组织夏令营和预推免的招生单位来说,在系统正式开放前,他们手里就已经握着一份拟录取的学生名单了;
而对于参加了这些活动的推免生而言,他们没等到系统开放,甚至还没正式获得推免资格,就可能已经拿到了梦校的Offer。
但是,从法理的角度上,通过夏令营和预推免拿到的Offer只是招生单位和学生双方间的一种“契约”,并没有正式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承认,因而对双方也都没有绝对的约束力。
所以,为了让这“契约”转变成正式的录取关系,双方还需要走最后一步,就是在“推免服务系统”开放的第一时间,互相配合用“唱双簧”的形式走完志愿填报、复试邀请、确认拟录取通知的全部流程,而不进行实际的审核与复试。
在“走流程”所需的时间上,以今年为例,具体时间与安排如下:
1、9月22日上午9点推免生报名系统全面开放;
2、9月25日上午9点招考单位开始发送待录取功能。
“推免服务系统”给招生单位和推免生留出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10月下旬才会关闭;
然而,大多数招生单位这一个月间不会再进行任何实质性的、成规模的招生活动,而完全通过夏令营和预推免确定当年录取的推免生名单。
由此可见,教育部的“推免服务系统”实质上已经被招生单位架空了,而基本变成了一个履行手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