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差劲的父母,经常给孩子灌输这5个观念,凭一己之力毁孩子一生
创始人
2025-10-22 08:17:32
0

作者:主创团·六六

“妈妈,如果我死了,你是不是就不会这么辛苦了?”

这是一个8岁男孩在作文里写下的句子。

当他的母亲在家长会上读到儿子这篇日记时,整个人都僵住了。

回想起平时对孩子说得最多的几句话,无外乎就是:

“妈妈天天这么累,都是为了给你赚学费和生活费。”

“我们家全靠你了,你得好好努力学习啊。”

“乖,咱家不比别人家,能省就省知不知道?”

她从未意识到,自己经常给孩子灌输的观念,竟在孩子心中种下了如此沉重的包袱。

《原生家庭》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父母是孩子命运的编剧,写下的台词,会成为孩子的人生剧本。”

父母的许多观念,看起来是“为孩子好”,实际上却像慢性毒药,一点点侵蚀孩子的内心和未来。

千万别让以下五种“毒”观念,成为铸就孩子一生的枷锁。

“别人家的孩子都行,怎么就你不行?”

记得有一次坐电梯回家,听到邻居一对母子的对话:

“妈妈,我们班要选班干部了,冬冬这次要竞选学习委员呢!”

“那你准备竞选什么呢?”

“我就不选了吧……我不敢!”

“这有什么不敢的,别人都行,怎么就你不行?”

只见孩子的头越来越低。

妈妈还在喋喋不休:

“你看人家冬冬多优秀,人聪明、学习好,又开朗又大方,还能帮父母做家务;

你看看你,学习成绩总上不去,好吃懒做,胆子也小.......”

其实这个孩子什么都没做错,只是不够“完美”。

而这份不完美,却被父母放大,变成了否定孩子的一把利刃。

许多父母总喜欢把孩子与他人做比较,可如果父母不断把孩子推入“比较”的深渊,那孩子更会根深蒂固地认为:

我的价值,就是建立在压倒别人之上。

即便将来取得成就,骨子里依旧有着挥之不去的自卑,总觉得自己配不上成功,活在随时会被超越的恐惧中。

《女王的棋局》里的天才棋手贝丝·哈蒙就是如此。

她赢了一场又一场比赛,但内心深处总有个声音在说“不够”,甚至依赖药物逃避压力。

这和她成长中不被真正接纳、总被拿来和其他“正常女孩”比较的经历密不可分。

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毋需和其他人做比较。

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并且健康且积极地为自己而活。

“我都是为了你好”

前段时间,一个“丝瓜汤”的梗成为各大平台热搜。

视频里的一位母亲经常强迫儿子喝丝瓜汤,还总会找五花八门的理由,为了儿子好——因为丝瓜很补、夏天喝很好。

当儿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终于忍不住冲她大吼时,她却依旧回复:

“你看,你肝火太旺,需要喝丝瓜汤降降火气”。

想起之前曾看到的网上一个话题投票,“你觉得亲人哪些话最伤人?”

“我都是为了你好”以压倒式的优势,最终胜出:

“我每天逼着你学习,是为你好。”

“每天必须吃一个苹果,不喜欢也要吃,是为你好。”

“别挑了,赶紧找个人嫁了吧,是为你好。”

这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进行的关爱,实际上就是一种密不透风的控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被过度控制的孩子会出现“自我概念模糊”,他们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哪些是父母强加的,最终失去人生的方向感。

以爱为名的控制,是最难挣脱的温柔枷锁。

教育的大忌,不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用情感绑架孩子,强行将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真正的为孩子好,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需求,而不是把我们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咱家穷,比不上别人家”

有一位朋友,曾经说起了自己的童年经历:

她家里其实不算穷,有房有车,但妈妈一直给她灌输“家里很穷,没什么钱”的思想。

小学的时候,班里流行自动削笔刀,她也想要一个,妈妈却摸摸她的头说到:“乖咱不要,咱家条件比不上人家。”

好不容易过生日给她买了一条喜欢的裙子,妈妈却叹气:“你在外面花枝招展,妈妈在家穿破烂。”

在上大学之前,她没怎么去过大商场,后来自己赚钱了,也不敢走进高级的商场。

后来相亲,碰到稍微优质的男生就想退缩,总觉得自己配不上人家。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稀缺心态”:

长期处在匮乏状态下的人,就会产生一种稀缺心态。

这种“稀缺心态”会导致三种严重后果:一是习惯性自我否定,二是过度追求安全感而错失机遇,三是即使成功也无法享受成功的喜悦。

即使后来收入提高,孩子的大脑仍会在童年的“贫穷模式”里运行。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年薪百万,还在为了几块零钱斤斤计较;请客大方,给自己买东西却舍不得。

作为父母,我们或许给不了孩子豪宅名车,却可以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给孩子一个丰盈的童年。

音乐人李健,在初中时便迷上了弹吉他,在那个音乐还是奢侈品的年代,父亲却愿意花92元巨款给他买一把红棉牌吉他。

92元,在那个年代,相当于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但李健父母却愿意为孩子的梦想买单。

但这是为了支持孩子的梦想,也是想告诉孩子,他值得用最好的,值得拼尽全力去学习。

千万不要养出一个心穷的孩子,用匮乏的眼界和格局困住孩子一生。

“在外别惹事,能忍则忍”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13岁的初中生小宇,在校园里被同学勒索长达半年之久。

当老师发现时问他为什么不告诉家长,他的回答让人心痛:“妈妈说在外面要忍让,不要惹事。”

更可悲的是,当学校联系家长时,他母亲冲进老师办公室,上来就是对他一顿责骂:“肯定是你先招惹别人的!”

一位心理咨询师分享过案例:被长期霸凌的孩子,几乎都曾被父母教育“别惹事”、“忍忍就过去了”。

从小被教育要懂事、顺从的孩子,早早就失去了两个最宝贵的东西:反抗的勇气和保护自己的能力。

就像演员马思纯,从小就被要求听话懂事,妈妈不让吃零食,她就不吃;

读初中时,她长期遭同学霸凌,被同学往饮料里加粉笔灰、抹布水,她也只是默默忍受。

可就是因为压抑了太久,她长大之后即使成了光芒四射的金马影后,依然摆脱不了内心的自卑,还长期被抑郁症所困扰。

跪着教育不出站着的孩子,顺从培养不出勇敢的灵魂。

父母应该让孩子强悍一点、硬气一点,既要有不欺负人的教养,更要有不被欺负的气场。

一个强悍有力,勇敢自信、坚韧强大的孩子,才能在这个世界游刃有余的肆意生长,创出一方自己的天地。

“学这个干嘛,对学习有啥用?”

电视剧《小舍得》中,子悠上小学二年级,他平常喜欢昆虫,爱踢足球,可妈妈田雨岚却觉得这些爱好只会浪费时间。

在她眼里,子悠的全部时间都应该拿来学习,做习题、上补课班。

她不仅扔掉了子悠养的昆虫,还把足球课换成了奥数课。

结果子悠虽然成绩越来越好,却也越来越沉默,最后甚至出现严重抑郁的现象。

很多父母总以“没用”等标准衡量兴趣价值,剥夺孩子探索世界的可能性。

但孩子不是冷冰冰的成绩单,不是未来的投资回报,他们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有权利去探索,去尝试,去拥抱更多可能。

电影《好东西》里,妈妈王铁梅对女儿茉莉的爱好格外宽容。

从小到大,只要是茉莉感兴趣的东西,画画、架子鼓、打拳、写作……她都愿意鼓励女儿去尝试。

哪怕试过之后,茉莉发现不喜欢,不想继续了也没关系。

结果在不断的尝试中,女儿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还是写作,并决定成为一名作家。

一个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爱好,创造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要知道这些爱好,不仅会可以充实他们的人生,更可能成为他们日后的核心竞争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

看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是一个很普通的父母,你没什么优秀的资源,也没有什么惊艳的文化,你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你的孩子。

那我们不如多多去鼓励孩子,多认可他,多表扬他,多理解他,多支持他。

不要把自己的认知、焦虑、恐惧、愤怒,甚至是委屈转移给孩子。”

养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父母自我疗愈的过程。

真正的爱,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放下那些有毒的观念,切断代际传递的伤害,让正向的能量之光,穿透孩子心灵,才能真正滋养孩子的生命。

与父母共勉。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新华乐育AI书房助力南宁高新区... 5月8日,南宁高新区教育局教研室在南宁市吉兴路幼儿园,组织开展2025年“深化智慧教育平台创新应用 ...
在榕台胞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 ... 中新社福州10月25日电 (记者 闫旭)由福州市台联主办的“烽烟淬魂 共铸中华”——纪念台湾光复80...
爱奇艺又出“王炸剧”!一口气看... 凌晨两点刷完《命悬一生》最后一集,我盯着屏幕上“南方密林” 的字幕发呆 —— 这剧哪是悬疑剧,分明是...
《依依向北风》要不是俞乐山被抓... 电视剧《依依向北风》一生要强盛雪竹实在太难了,因为她的性格导致她吃了不少苦,比如去知青办学习的时候,...
推荐ISO体系认证专业公司,深... 深圳佰斯特咨询:ISO体系认证的靠谱之选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ISO体系认证对于企业的发展至...
芯驰科技E3650正式量产,2... 10 月 24 日,全场景智能车芯引领者芯驰科技宣布,其E3系列MCU旗舰产品 E3650 已正式进...
原创 从... 自从马斯克加入白宫之后,欧洲对特斯拉的抵制达到了高潮,特斯拉在欧洲的销量持续下滑,市场份额都快被国产...
1057汽车智能大会在南京路启... 金秋十月,魔都上海迎来一场智慧出行的盛宴。10月24日至26日,备受瞩目的1057汽车智能大会将在有...
双11不再只是网购节,车企如何... 又是一年双11降至。曾几何时,这个起源于电商平台的购物狂欢节,已悄然渗透到汽车这样的大宗消费领域。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