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他写作业,磨磨蹭蹭半小时才翻开书;报了篮球班,去了两次就说‘没意思’不想去;明明会做的题,因为没耐心检查,错了一大堆 —— 这男孩怎么就没点主动劲儿呢?” 不少家长提起家里的男孩,都有类似的困惑。其实,男孩子不是“没干劲”,而是他们的内驱力像 “藏在石头里的小种子”,需要用对 “土壤” 和 “阳光” 才能发芽。顺着男孩子 “爱挑战、想做主、讲义气” 的天性去引导,比硬催硬管管用得多。
一、先搞懂:男孩子的内驱力,怕这3 个 “拦路虎”
很多时候,不是男孩没内驱力,而是家长的一些做法,悄悄把他们的干劲“浇灭” 了:
(1)“替他做太多”:让他觉得 “这不是我的事”
男孩想自己组装玩具车,家长怕他装不好,直接帮他拼好;男孩想自己收拾书包,家长嫌他慢,三两下帮他整理完—— 久而久之,男孩会觉得 “反正有人帮我做,我不用费劲”。有个妈妈说,儿子以前还会主动洗袜子,后来她觉得 “洗得不干净”,就接手了,结果现在儿子连袜子扔哪儿都不管,还说 “妈妈会洗”。
(2)“物质奖励当诱饵”:让他为 “奖品” 而做,不是为 “喜欢” 而做
“你考 90 分,给你买变形金刚”“你坚持练钢琴,周末带你去游乐园”—— 这种 “有条件的奖励”,会让男孩觉得 “我写作业、练琴,是为了换玩具、换游玩机会”,一旦没有奖励,就立刻没了动力。有个爸爸以前用 “买奥特曼卡片” 激励儿子写作业,后来卡片集齐了,儿子直接说 “没卡片了,我不想写作业了”。
(3)“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让他怕 “失败”,不敢尝试
“这道题都做错了,你怎么这么不认真?”“篮球比赛没赢,白练这么久了”—— 只盯着 “没做好” 的结果,会让男孩觉得 “我做得不好,就没价值”,遇到难一点的事,干脆放弃 “省得被批评”。有个男孩学骑自行车,摔了两次,爸爸就说 “这么简单都学不会,太笨了”,结果男孩再也不肯碰自行车,说 “我肯定学不会”。
二、顺着男孩天性:3 个 “接地气” 的方法,激活内驱力
激发男孩子的内驱力,不用复杂的理论,顺着他们的天性找方法,简单又有效:
(1)用 “挑战” 代替 “任务”:戳中他 “想赢” 的劲儿
男孩子天生喜欢“比一比、试一试”,把 “要做的事” 变成 “能挑战的事”,他会主动往前冲。
写作业:别催 “快写作业”,可以说 “我们来比一比,你今天写数学作业能不能比昨天快 5 分钟?要是做到了,你可以当‘小老师’,教我一道你会的题”;
练口算:别让 “做 10 道口算题”,可以说 “爸爸今天准备了‘口算闯关题’,一共 3 关,你要是能闯过 2 关,就给你颁个‘口算小能手’奖状(自己画的也行)”;
整理房间:别要求 “把房间收拾干净”,可以说 “我们来玩‘房间寻宝’游戏 —— 你先把玩具、书本归位,然后我们互相找对方藏的小零食,收拾得越整齐,越容易找到哦”。
有个爸爸用“挑战” 的方式让儿子练跳绳:一开始说 “我们试试能不能连续跳 10 个”,儿子做到后,又说 “你觉得自己能挑战 20 个吗?”,慢慢的,儿子从只能跳 10 个,到能连续跳 50 个,还主动说 “爸爸,今天我们挑战 60 个吧!”—— 男孩子就吃 “挑战” 这一套,越赢越想赢,内驱力自然就上来了。
(2)让他 “自己做主 + 自己担责”:唤醒他 “我要负责” 的意识
男孩子特别在意“能不能自己说了算”,给他一点 “决定权”,再让他承担 “决定的后果”,他会慢慢明白 “我的事,我得自己管”。
自己定计划:别替他安排“晚上 7 点写数学,8 点写语文”,可以说 “你今天想先写哪科作业?大概想花多久写完?我们一起把计划写在纸上,要是做到了,剩下的时间你可以自由玩”;
自己选兴趣:别硬逼“你是男孩,就得学跆拳道”,可以带他试玩跆拳道、围棋、机器人编程,问他 “你觉得哪个玩起来最开心?我们选一个你喜欢的坚持学”;
自己担后果:要是他没按计划写作业,磨到半夜没写完,别帮他找借口“今天太晚了,明天跟老师说一声”,而是让他自己跟老师解释 —— 吃一次 “没规划” 的亏,下次他会主动提前写。
有个妈妈让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自己定周末计划,儿子一开始把“玩游戏” 排在上午,结果作业拖到周日晚上才写,还熬夜了。妈妈没骂他,只是说 “你看,因为上午玩游戏,现在不仅要熬夜,明天上学还会没精神。下次要不要调整一下计划,先把该做的事做完,再痛痛快快玩?”—— 第二次周末,儿子主动把 “写作业” 排在上午,还跟妈妈说 “先做完作业,玩的时候更开心”。
(3)用 “他的兴趣” 当 “钩子”:让他觉得 “这事跟我有关”
男孩子对感兴趣的事,会格外投入—— 比如有的喜欢汽车,有的喜欢恐龙,有的喜欢拼乐高。把要做的事和他的兴趣绑在一起,他会觉得 “这事有意思,我想做”。
学数学:要是他喜欢汽车,可以说 “我们来算一算,你喜欢的那辆玩具车要 150 元,你现在有 80 元零花钱,还要攒几个星期(每周攒 20 元)才能买到?”;
学语文:要是他喜欢恐龙,可以说 “我们一起读这本《恐龙百科》,你把最喜欢的恐龙故事讲给我听,讲得好,我们可以一起画一只你喜欢的恐龙”;
学英语:要是他喜欢奥特曼,可以说 “我们来学几个奥特曼相关的英语单词,比如‘奥特曼’是 Ultraman,‘怪兽’是 monster,学会了我们可以玩‘奥特曼打怪兽’的英语游戏”。
有个男孩特别喜欢拼乐高,妈妈就跟他说“拼乐高需要看说明书,认识上面的字和数字才能拼对,我们平时多认点字、多算点题,以后拼更复杂的乐高就没问题啦”—— 为了能拼更难的乐高,男孩主动认生字、练口算,还说 “我要多学本事,以后拼一个超大的乐高城堡”。用兴趣当 “钩子”,比空喊 “你要好好学习” 管用一百倍。
三、避开这些“雷区”:别让努力白费
(1)别总说 “你是男孩,就要坚强 / 厉害”
“男孩子哭什么哭,没出息”“你是男孩,怎么连这点事都做不好”—— 这种标签会让男孩觉得 “我要是做不到‘坚强’‘厉害’,就不是好男孩”,反而不敢尝试,怕 “破坏标签”。不如说 “你要是难过,可以跟妈妈说说;这件事没做好没关系,我们再试一次”。
(2)别拿他和 “别人家的男孩” 比
“你看隔壁小明,数学考了 98 分,你怎么才 80 分”“表哥跆拳道都考黄带了,你还在白带”—— 对比会让男孩觉得 “我不如别人,再努力也没用”,慢慢变得自卑。不如说 “你这次数学比上次多对了 3 道题,进步啦”“你跆拳道最近学会了新动作,比之前更熟练了”。
(3)别 “打断他的专注”
男孩拼乐高、玩汽车时,别总凑过去问“饿不饿”“要不要喝水”“拼完了没”—— 打断他的专注,会破坏他的 “投入感”,慢慢变得没耐心。不如在他开始玩前问 “你想玩多久?玩的时候需要妈妈帮忙吗?”,然后安静等他结束,等他主动跟你分享 “妈妈你看,我拼的汽车能跑”。
其实,激发男孩子的内驱力,核心不是“让他听话”,而是 “让他觉得‘我能行、我想做、我要负责’”。当你不再催他写作业,而是让他挑战 “快 5 分钟”;不再替他做决定,而是让他选 “喜欢的事”;不再否定他的兴趣,而是用兴趣帮他 “学本事”—— 你会发现,那个曾经 “没干劲” 的男孩,慢慢变得主动、自信,甚至会跟你说 “妈妈,我今天想多练会儿口算”“爸爸,我明天想早点写作业,写完去打球”。
这才是内驱力的魔力:不是家长推着他走,而是他自己想往前走。而这份 “自己往前走” 的劲儿,会成为他成长路上最珍贵的能力 —— 不管是学习、做事,还是面对困难,他都能凭着这份劲儿,主动探索、勇敢尝试,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来源|小小舵手,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