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说:太多父母, 正把孩子养成「思想上无家可归」的人
创始人
2025-10-23 12:49:09
0

我们拼尽全力给孩子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这很好,但千万别忘了,一个孩子内心真正的家,不是用金钱堆砌的,而是用爱、理解、沟通和智慧,一砖一瓦建立起来的。本文作者:沈眉庄........................................

假期里,我刷到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一个演讲片段,她说——

「我们现在有多少孩子,爸爸妈妈都在跟前。他有家,但他思想上无家可归,他对家没有认同,对爸妈的思想没有认同。

我想到朋友晓薇跟我诉苦,说儿子现在多一句话都不愿跟她说,也没有朋友,有次她发现儿子在和豆包聊天,想到自己为了这个儿子付出那么多,如今的局面,令她又委屈又生气。

「思想上无家可归」

“精神上无家可归”这个说法,来自一个叫林森浩的年轻人,他是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的罪犯。

被判处死刑后,他给家人写了一封信,反思自己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个地步的。

信里他写了一句话家人要在一起读读书,讨论一下,不要让自己变成思想上无家可归的人。

李玫瑾教授说,她看到这句话时心里特别感慨。她一下子就想起了当年的马加爵。马加爵在被捕后曾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

十几年前,李玫瑾教授因为分析马加爵和药家鑫的犯罪心理,说过一些同情他们的话,被网友追着骂了好几条街,甚至收到了死亡威胁。

也正是从那之后,李教授更多在公开场合谈论家庭教育。

因为她发现,除了一些天生“反社会人格”,绝大多数、尤其那些高智商犯罪的人,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由头,总能追溯到不健康家庭。

李玫瑾教授分析过一个案例——

有个17岁的少年,因为一点小事和母亲发生争执,一气之下竟然把母亲给杀害了。李教授去了解了他的成长背景后发现,这孩子从小由奶奶带大,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

孩子到了青春期,被父母接回身边,可这时候双方已经完全不熟悉了。母亲觉得孩子浑身都是毛病,处处想管着他。用的方法基本就是唠叨、指责、抱怨。父亲呢,更是简单粗暴,动不动就说:“我抽死你!”

在这个家里,没人问过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他需要什么。

父母只觉得:“我辛辛苦苦在外面挣钱,给你吃给你穿,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你得听我的!”

最后一次冲突里,母亲的唠叨就像导火索,点燃了少年心中积压多年的怨气。

悲剧就这么发生了。

这个少年,他有家,但他和父母之间,除了血缘关系和金钱供给,情感的连接是断裂的。

他的思想,他的困惑,他的痛苦,在家里找不到任何人可以倾诉,找不到一个可以理解和接纳他的地方。

一个人,在精神层面失去了根基、方向和归属感,他的思想和心灵就没了依靠。风往哪吹,他就往哪飘,一不小心就可能坠入深渊。

孩子,何以成为孤岛?

说回晓薇的困扰。

坦白说晓薇是个尽责的妈妈,无论陪读还是做饭,都尽心尽力。但她有一个缺点,就是「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儿子想参加游泳训练,她说:“你手脚不长,游不出头,还是好好读书吧。”

儿子喜欢二次元,在家里看动漫,她埋怨:你一个朋友都没有,性格太怪了。

等到儿子找对象,别人介绍一个各方面条件很不错的姑娘,她却说:你自己一个月赚8000,配不上人家。

久而久之,儿子越来越沉默,独来独往。他想什么,烦恼着什么,没有人知道。

小时候活泼调皮的男孩,渐渐活成了一个孤岛。

晓薇也很委屈。她说:“我让孩子认清自己有什么错?”但殊不知,她虽然把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却从未走进他的内心。

1.情感抚养的缺失

有句话说得特别扎心:“留守儿童是有父母的孤儿”。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那些物理上远离父母的孩子,也同样适用于很多天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依恋关系”。孩子在0-12岁,尤其是6岁前,是建立情感依恋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他需要一个稳定、持续、能给他积极回应的抚养人。这个人就像孩子的“安全基地”,让他觉得我是被爱的,是安全的。

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缺位了,或频繁地更换抚养人,今天奶奶带,明天外婆带,后天换个保姆,孩子就很难形成稳稳的安全感。他内心会一直有种不确定感,警惕着环境的变化,害怕被抛弃。

很多父母虽然人在孩子身边,但可能是个“隐形爸爸”,或者是个只会照顾孩子吃喝拉撒的“保姆妈妈”。

我们提供了生活照料,却忘记了,孩子更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抚养。孩子的求助、梦想、愿望,是不是被接住了,是不是被父母看见和接纳。

2.令人窒息的无效沟通

前段时间「丝瓜汤」的梗特别火。之所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恰是这种自说自话的所谓沟通,在中国式家庭比比皆是

共情能力的缺失,等于亲手切断了孩子情感流动的渠道。他慢慢就会觉得,跟你说也没用,你根本不理解我。

最近我听了一个关于药家鑫的播客,提到他父亲的教育方式,用两个字形容就是“窒息”。药父是军人出身,对孩子要求极其严格,不近人情。

药从小练琴,如果弹错了,父亲就会用尺子打他的手。为了让他专心,会把他关在小黑屋里,一练就是好几个小时。更让人难过的是,他父亲完全无视他的情感需求。

有一次,药家鑫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一个同学硬要让他背着自己走。他觉得特别委屈,回家跟爸爸哭诉。结果他爸爸怎么说?药爸爸说:“那你就背他一下怎么了?”

可以想象一个孩子在那种时刻,内心该有多么绝望。

他父亲还经常说:“我不指望你将来有多大的出息,但你赚不到钱,千万别找我们要。”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别影响到我们。”一个人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他怎么可能对家有认同感?

李玫瑾教授说:“现在的很多父母,嘴上不说,心里是不是也这么想的?老子在外面辛辛苦苦挣钱,给你报那么贵的补习班,你还想怎么样?你有什么思想?你有什么资格不开心?我们跟孩子聊过天吗?有没有真正有思想、有深度的交流,有过吗?

“很多妈妈,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照顾孩子起居、吃饭、洗衣服上。说句不好听的,这些事儿,等他大一点,很多都应该是他自己干的。我们能不能多分一点精力,跟孩子聊一点有思想的东西?键是一起思考、一起讨论的过程。”

3.过度关注学业,彻底忽视心理

《优秀的绵羊》这本书描绘了美国那些常春藤名校里,被精英教育系统一手打造出来的天之骄子。他们简历完美,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内心却极度空虚,像一只只被精心饲养、外表光鲜的绵羊。

他们从小到大,人生唯一的路,就是父母和老师铺好的那条——上最好的学校,找最好的工作。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各种竞赛、考级、补习班就排得满满当当。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孩子的心理需求被彻底忽视了。他不开心、他累了、他对某个东西没兴趣,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不能掉队。

当一个孩子所有的价值都只建立在“成绩”上时,他的精神世界是极其脆弱的。一旦成绩下滑,或者遇到挫折,他就很容易全盘否定自己。因为除了学习,他一无所有,他不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在哪里。

4.数字时代的冲击,加剧情感疏离

最后一点,也是我们现在最头疼的,就是手机。很多父母天天骂孩子就知道玩手机,可咱们自己呢?扪心自问,我们一天有多少时间是花在刷短视频、看八卦新闻上的?

十一期间放假出去吃饭,旁边桌坐着一家三口,爸爸妈妈和孩子,一人捧着一个手机,从头到尾零交流。那一幕真是太讽刺了!我们嘴上说着要多陪孩子,身体却很诚实地被屏幕吸走了所有的注意力。

这种无形的疏离,比争吵更可怕。因为争吵起码还有交流,而沉默,则意味着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内心充盈的父母

要让孩子在精神上有家可归,很多时候,真的不需要父母有多高的学历、多牛的社会地位。

我总会想起那个感动了无数人的清华学子庞众望的母亲,这是一个身体残疾、连站都站不起来的农村妇女,但是她的内心,却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她没读过多少书,但你听她跟儿子的对话,会发现她的精神世界极其强大。

庞众望小时候家里穷,有一次他看到同学吃零食,回家也想吃,他妈妈没有骂他不懂事,也没有哭哭啼啼说家里没钱。她特别平静地跟儿子说:“别人有,咱没有,咱不看,咱不眼馋。”

既没伤害孩子的自尊,又传递一种不卑不亢、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位母亲用她那朴素的语言和积极的性格,托举出了一个内心同样强大的“寒门贵子”。

还有一个我特别佩服的,是主持人倪萍的姥姥。倪萍在她的书《姥姥语录》里,记录了很多姥姥说的话,那叫一个有大智慧。

倪萍当年刚到央视,压力特别大,回家就跟姥姥诉苦。她姥姥听完,不慌不忙地说了一句:“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就得靠自己。你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你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

还有一句,她说:“人,不能把日子过反了。天黑了,人就要睡觉;天亮了,人就要起来。” 这话听着简单,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别自己跟自己较劲。有了愁事,天塌下来也得睡觉,睡好了,第二天才有精神头去解决问题。

你看,这些话里有高深的理论吗?没有。但它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能像定海神针一样,稳住一个人的心。

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上了多少补习班,去了几次游乐园,这些事儿可能早就忘了。但往往是父母在某个时刻,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处理一件事的方式,会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子里,影响我们一辈子。

李玫瑾教授说:“家里有这个人,就有灵魂;家里没有这个人,就没灵魂。”父母,就应该是这个家的“灵魂”和“主心骨”。

说到底,养孩子是父母的一场修行,我们没法给孩子我们自己没有的东西。如果我们自己就是一个情绪暴躁、内心焦虑的人,就别指望能养出一个平和、快乐的孩子。

父母也得不断学习,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先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心丰盈的人。我们内心强大了,有爱了,才能像一个稳定的能量源,去温暖和照亮孩子。

结语

回到李玫瑾教授最初的那个提醒:在这个AI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但情感的连接和思想的引领,是任何机器都无法替代的。

我们拼尽全力给孩子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这很好,但千万别忘了,一个孩子内心真正的家,不是用金钱堆砌的,而是用爱、理解、沟通和智慧,一砖一瓦建立起来的。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家校共育再发力 襄阳长虹北路学...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王倩 谭晓娟)为深化家校共育实践,助力家长破解育儿难题,10月22日...
安卓系统如何用workday,...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安卓手机竟然也能和Workday这样的企业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呢?没错,就是...
欧盟正式通过对俄罗斯第19轮制... 当地时间23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宣布,欧盟正式通过对俄罗斯第19轮制裁。 欧盟委员会...
筑牢爱国根基 向校园欺凌说“不... 阳光讯(记者 张允铎 通讯员 汪家琪)10月17日,西安市未央区百花小学举办了“爱国主义教育暨预防校...
中方是否会向高市早苗就任首相发... 10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读卖新闻记者提问,高市早苗就任日本首相,中方是否会发...
现在安卓更新到什么系统,探索最... 你有没有发现,你的安卓手机最近是不是总在提醒你更新系统呢?没错,安卓系统就像一个勤劳的小蜜蜂,总是在...
开源证券给予温氏股份“买入”评... 每经AI快讯,开源证券10月23日发布研报称,给予温氏股份(300498.SZ,最新价:18.12元...
日本新首相上任:为特朗普准备防...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22日,日本东京,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首相官邸回应记者提问 图据视觉中国10...
安卓9和10系统对比,功能升级... 你有没有发现,手机系统更新换代的速度简直就像小孩子的成长一样快?这不,安卓9和10系统已经悄悄地走进...
安卓水费管理系统app,便捷高... 你有没有想过,家里的水费管理是不是也能变得像手机游戏一样轻松有趣呢?现在,就让我带你走进一个神奇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