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写课的困境与突围(上)
创始人
2025-10-24 12:23:16
0

写课本质是将动态的课堂实践转化为静态的研究文本,实现备课、上课、说课、观课、议课的有机统一,形成“做明白—说清楚—写透彻”的认知闭环。

这种基于实践的写作,对教师专业成长具有双重价值:一方面,通过系统复盘课堂细节,推动教学策略持续优化,带来进步感与成就感;另一方面,以文本为载体,将个体经验升华为可迁移、可共享的教育智慧,打通教学质量提升的“最后一公里”,完成个体经验向集体专业财富的转化。

然而,写课在实践中却常面临“自说自话”“逻辑断裂”“证据不足”等问题,导致多数写课文本语言干瘪。

基于此,我们提出构建“读者意识、逻辑意识、故事意识、实证意识、理据意识”的“五种意识”框架,旨在以系统性思维重构教师写作范式。上篇将重点剖析写课中的典型问题,并围绕前三种基础意识,探讨解决路径。

教师写课存在的典型问题

1. 定位模糊“自说自话”

部分教师在写课时,未能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与感受,也缺乏系统性写作思维,使文章晦涩难懂。其具体表现为:问题界定不清,或选择过于宏大的主题,容易导致论证流于表面,逻辑主线不明或中断;或核心问题缺失,写作沦为对课堂流程的机械记录和空洞的感想堆砌,读者难以从中识别和理解关键的改进策略。信息堆砌无序,囿于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的不足,教师往往简单罗列教学现象,导致文本冗杂不清,重点模糊难辨。其核心危害在于过度依赖主观描述而削弱了论证的可信度,信息过载与重点的湮没则瓦解了文本的传播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2. 逻辑混乱“杂乱无章”

有些教师写课时,深陷逻辑混乱的泥沼,破坏了文本的整体性和流畅性。框架混沌,写作缺乏系统性规划,逻辑层次模糊不清,比如同级标题间缺乏关联,上下级标题链条断裂,结构比例失衡等。叙事失焦,描述教学事件时,或时序绑架,机械复现流程,沦为“课堂流水账”;或碎片拼贴,混用多节课片段却未建立事件因果、对比或递进关系;或意义悬置,描述与分析割裂,使文本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

3. 故事平淡“骨感无趣”

教师写课时,若仅复现教学流程而忽视课堂生态的鲜活细节,文本易沦为“骨架”,失却血肉与温度。事件描述空泛,过滤学生思维卡顿、观点交锋等真实瞬间;时空坐标缺失,削弱场景代入感;事件孤岛化,未焊接因果链,导致叙事支离破碎。语言表达冰冷,过度理性分析遮蔽了师生互动中的情感流动,未凸显认知冲突的戏剧性,也未捕捉教师顿悟时刻,感官通道梗阻,文本温度降至冰点,读者共情冻结。叙事节奏僵化,详略不当使核心突破与普通环节笔墨均等,平铺直叙消解高潮张力,使故事成为流水账。

强化三种意识破解基础困境

1. 读者意识:写作即对话

教师写课的本质,是一场与自我、与他人的深度对话,目标在于激发心智共振。若缺乏用户思维,文本便沦为“自说自话”的独白。

“听诊器”诊断读者需求。首先教师要化身为“问题发现者”,运用“问题树分析法”拆解读者深层需求:锚定读者最迫切的现实困境找“根问题”,挖掘阻碍问题解决的认知盲区找“枝问题”,最后锁定具体场景中的操作难点找“叶问题”。然后通过“三问”校准主题价值:一问“解决什么”,明确核心痛点;二问“如何证明”,规划论证逻辑;三问“有何创新”,提炼差异化策略。最终筛选出“小切口、深挖掘、可迁移”的主题,通过微观案例揭示普适规律,实现从个体经验到群体智慧的升华。

“脚手架”搭建认知阶梯。结构牵引引擎上,可前置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开篇直击痛点;也可按“已知共识、争议焦点、新知突破”逐层推进;还可以用“问题归因、理论适配、操作图谱”模块化导航。设计共情反问,增强隐喻转化,制造语言张力,注入感性润滑剂。以小标题切割文本,用关键词标识逻辑链,清除认知路障。

“反馈镜”校准文本内容。完稿后要跳出作者身份,以读者视角启动闭环校验系统。价值感锚定“根问题”,验证是否解决核心痛点,核查理论创新性,检验策略普适性;清晰度穿透“枝问题”,核心观点能否用“通过……解决……实现……”句式一句话概括?随机隐去小标题后,检测读者能否从案例反推论证结构,以破解“叶问题”?读者是否可提取“即学即用”的策略?能否迁移转化?能否对读者有长效性的启发?

2. 逻辑意识:构建思维骨架

写课时教师要通过系统性构建结构化思维框架与逻辑化叙事体系,突破经验描述的窠臼,搭建逻辑意识的思维骨架。

结构化思维框架:构建“大树式”模型,以“问题聚焦”为核心,搭建逻辑骨架。树干确定主题思想,用“通过……解决……”的句式锁定问题,避免主题泛化;树枝阵列支撑论点,遵循论点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原则,设立3—4个分论点,可选择并列式如“归因—策略—验证”或层进式如“现象—归因—对策—升华”进行论述,标题横向对等、纵向贯通;树叶滋养具体论述,每个分论点下提供2—3个论据,控制结构比例,避免头重脚轻。

逻辑化叙事体系:熔炼“三进阶”路径。案例写作需要以逻辑为经纬,实现从“碎片堆砌”到“规律提炼”的跃迁。第一步:三棱镜初筛,截取高频事件增强典型性,搭配正反案例提高对比性,呈现阶梯变化淬炼发展性;第二步:逻辑性熔铸,按时间顺序梳理流程,或按主题重组事件;第三步:钻石面呈现,用“背景—冲突—疑问”切割面式导入,以“现象—归因—对策”折射式展开夹叙夹议,以聚焦点式提炼普适策略。

严密性审查机制:筑牢“三重检”防线。教师写课需要经严密性审查机制锻造,方能从经验碎片升华为可信知识。归因严谨“不甩锅”,检验结论是否排除竞争性解释,如将效果归因教学改革时,需要验证是否屏蔽家庭辅导等干扰变量。界限清晰“不万能”,主动分析策略失效场景,如大班额教学班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由此界定方法生效的边界条件。论证高效“不啰唆”,运用奥卡姆剃刀原理,删除无关细节,合并重复案例,聚焦关键变量。

3. 故事意识:注入血肉温度

人类往往通过故事理解经验。故事意识是以叙事思维重构课堂,将真实场景、典型事例、细节描写、素材组织、情感融入与语言表达巧妙结合,让课例兼具理性价值与共情引力。

聚焦真实事件,构建叙事锚点。故事意识始于对课堂核心事件的精准捕捉与深度还原。首先,素材筛选遵循“聚焦真实矛盾,选择标志性事件,捕捉变化轨迹”三重原则;其次,叙事技巧通过细节深描与嵌入时空坐标增强真实感;最后,表达形式可以按照“问题—冲突—解决”焊接事件,构建逻辑严密的因果链条,避免叙事碎片化。

嵌入情感弧光,设计叙事张力。故事的生命力源于情感与逻辑的交织。冲突引爆,开篇直击冲突,或以预设与生成的反差制造戏剧性,引发读者追问。节奏把控可以按照“困境—尝试—转折—突破”四阶段展开,也可以设置悬念倒叙、多线并行等,增强跌宕感。

锤炼语言艺术,转化抽象理论。通过具象语言将教学理论转化为可感画面。以动作与感官激活场景,如用“草稿纸被反复擦破”替代“学生努力思考”,营造沉浸式课堂生态。用对话与心理拉近距离,引用师生原生对话,保留语言的温度。以修辞与节奏强化张力,如将教学策略喻为“思维脚手架”,将课堂氛围比作“冰面初裂的细响”;用短句与留白,如用“沉默,5秒、10秒……终于,一只手举起”,将叙事张力推向高潮。

强化“读者意识”“逻辑意识”与“故事意识”,能有效破解教师写课中“定位模糊、逻辑混乱、故事平淡”的基础困境,使课例文本初步具备清晰的指向、严谨的骨架和生动的血肉。然而,教师要真正实现从经验叙事向学理研究的跃迁,克服“实证贫血”与“理据断点”的深层挑战,还需要依靠“实证意识”与“理据意识”的支撑。

(作者丁世洪系重庆科学城西苑小学校校长,叶晓彤系重庆科学城第一实验小学校教师)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2日第11版

作者:丁世洪 叶晓彤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天塌了!港大一年硕学费涨到38... 各大高校的专硕学费飞涨,香港也不能例外,港前三的硕士费用都开始上调了,现在的价位不知道有多少家长还能...
安卓系统信息无提示,深度解析其...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手机里突然弹出一个提示,让你更新安卓系统,但你完全不知道更新了什么,有什么好...
围绕六大重点领域 教育部推进实... 记者今天(22日)从教育部获悉,围绕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
车载安卓系统安吉星卸载,轻松优...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车载系统都开始流行起安卓系统了呢?尤其是安吉星,这个在汽车界小有名气的车载系统...
2026年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 2026年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灵魂的回响,宇宙的沉思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帕斯卡尔曾...
浙江一“可偷甘蔗地”成打卡点,... 近日,浙江绍兴一块“可偷甘蔗地”成了网红打卡点。这块地的甘蔗已经成熟,地旁有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助...
郭麒麟领衔谍战剧,陈明昊金士杰... 2015年,胡歌、靳东主演的谍战大剧《伪装者》播出,口碑、热度双双起飞的同时,不少观众也通过这部剧,...
临沂汪沟第一中学开展作业专项检...  鲁网10月24日讯为进一步规范作业管理,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10月16日至10月20日,临沂汪...
25-26四上语文期中名校真题... 亲爱的同学们好,这里是小学课堂秘籍 今天为大家分享:25-26四上语文期中名校真题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十五五”怎么干?路线图来了! 10月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