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从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不具备有声音的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而且到现在,自然科学家成功地做了不少工作。以石头而论,譬如化学家以同位素的方法,使石头说出自己的年龄;地球物理学家以地震波的方法,使岩石能表白自己离开地球表面的深度;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地摸清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何况花卉是有生命的东西,它的语言更生动,更活泼。
像上面所讲,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我们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统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我国唐宋的许多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止。像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唐白居易十五岁时,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宣传,这首诗便被传颂开来。这四句五言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在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找到答案的。李白诗:“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洪迈《容斋续笔》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定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摘编自竺可桢《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材料二:
自然气候能够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人们能够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产生时间紧迫感或危机感,多是受到某些生命现象的启示或警惕,如人的生老病死或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的物候现象。一般人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的反应不够敏感,相关领域的专家(包括农民)对于物候的反应,通常是一种知性的或理性的反应,而文学家的反应则多是一种感性的或情绪的反应。文学家不仅能够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等物候现象有着更敏锐、更细腻、更强烈的体验,他们看到杨柳绿、桃花开、燕始来等物候现象,会想到时间的流逝,并由此想到个体生命的流程、状态、质量、价值和意义,而且能够用一种诗化的形式,把自身的体验和感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唤起或强化更多的人对于生命的感受、思考和体认。物候之所以会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是因为它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而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气候的周期性,导致物候现象的发生;气候的地域性,导致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物候现象。就其与文学的关系而言,地貌、水文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都是文学创作的常见题材,能激发文学家的创作灵感,但这种激发的原动力是气候。农民根据相关物候的出现来判断季节的迟早,从而适时地安排农事,文学家则由相关物候的变化,感知时序的更替,从而引发种种关于生命的情绪体验和理性思考。
生命意识并不是先天的存在,它是后天培育的,与人文气候(风俗、风气、民风、民俗)有关。通常来讲,生命意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长期积淀,它是已然存在的,潜伏在人的脑海深处,只有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尤其是近距离的生老病死,以及自然界的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才能唤醒它,让它浮现出来。需要强调的是,人文气候的形成,与自然气候也有关系。一个地方的自然气候,影响到一个地方的土壤、水文、生物或物产;一个地方的土壤、水文、生物或物产,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生产方式或经济活动;一个地方的生产方式或经济活动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与风俗,即人文气候。因此,我们讲人文气候对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具有培育作用,并不意味着自然气候没有加入到这种培育,只是不那么直接而已。同理,我们讲自然气候对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具有触发作用,也并不意味着人文气候就不能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
(摘编自曾大兴《气候、物候与文学--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古代诗句“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表明当时的人们不愿意了解自然外物的科学本质。
B.材料一作者列举《齐民要术》中杏花、桃花、布谷鸟之事,旨在引导人们体会动植物的语言,并理解、改造大自然。
C.材料一中白居易的五言诗《赋得古草原送别》,既有对物候的歌咏,也在无形之中指出物候学中的规律。
D.材料二中物候之所以能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重要原因在于物候的周期性,具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材料一所举不同领域的自然科学家研究石头结构组织的例子可见,大自然有其言说宇宙秘密的独特方式。
B.材料一举李白、王安石诗“绿”字之例,是为了论证写诗炼字的重要,以及花木抽青是春天重要指标的观点。
C.材料二中气候的周期性和地域性对农民安排农事以及文学家的体验和思考都有影响,对后者的影响会更大。
D.材料二以层层推导的方式阐释人文气候与自然气候的关系,由此论证自然气候对生命意识的培育有直接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物候在① 两个领域有交汇点。从科学视角看,花开花落、鸟鸣虫吟都是自然界的“语言”。物候的② 特点如“一岁一枯荣”为农民提供农事指南,如杏花催耕、布谷鸟唤种。在文学领域,物候触发作家对③ 的敏锐感知,斗转星移、日月如流,都不会被轻易忽略。他们将感性体验升华为诗化表达,通过柳绿、桃花开、燕始来等现象,引发读者的共鸣。可见,物候既是自然规律的客观呈现,也是人类认知自然、感悟生命的桥梁。
4.两则材料都提到“物候”话题,请简要阐释其内容侧重点上的不同。(4分)
5.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下面文段中作者生命意识被激发的过程。(6分)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二) 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生死线 (第十四章节选)
兰晓龙
邮差手里拿着要寄送的信件,神情古怪地看着正在通电话的何莫修,他在说英语,自在得像说母语一样,表情丰富,手势夸张,“马策拉特,我是赫德夫马修,那篇该死的游记已经寄给你,我更关心我的报道《暴行始末:日本人在中国》!……为什么不能刊登?你也不守诺言了吗?要无聊的游记不要严肃的报道!……连游记也不要了?为什么?”
他在恼火之余看看周围,几乎整个邮局的人都在看他,何莫修友好地向看他的人挥手,那些人转开身,惊讶变成了窃窃私语:“假洋鬼子!”“不是日本鬼子?”
电话那边的人已经用了最大的声音,“日本鬼子袭击了珍珠港!美国向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了!真正的世界大战!哪来版面登你陈旧的新闻!”
何莫修不信:“日本挑战美国?美国每年废弃的钢铁都超过它钢铁产量总和!……”他脸上露出真正的欢愉,再无心听电话了,忙不迭地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放在柜上,那是话费。
何莫修兴奋地从邮局里出来,醉酒一般踩着舞步离开,经过日军司令部时,见门口戳着几个哨兵,何莫修向他们挥手,倒出了自己日语存量的几分之一,“撒右那拉!”
从司令部驶出的日本军车在人流中排开一条道向出城方向驶去,速度很快,这在何莫修眼里又成为一种末日将临的表现,他冲车上的人大力挥手,“撒右那拉!”
何莫修转身,六品穿着一身日军军装正眼里冒火地盯着他,何莫修并不认识六品,他兴致勃勃来了个欧式的鞠躬,“空尼西哇!撒右那拉!”他忽然觉得大事不妙,眼前这位恨恨地看着他,何莫修决定闪人,但他的路被六品拦住了。
“我是国际人士!我是受保护的!”何莫修并没有勇气对抗。
“你会说中国话呀?”六品说道。他还没想明白鬼子咋会说中国话,六品一脚跺在他脚上,何莫修痛得要摔倒,又被六品揪了起来,狠摔在路边菜摊上,“狗汉奸!”骂完以后,六品跟上人群中现身的几个日军官兵。那位军官军装笔挺,一双白手套纤尘不染,乃是龙文章,后边的几位也一码齐是四道风 [山的人,他们径直走向日军司令部的大门。
龙文章操着日语向门边的哨兵吼:“浑蛋!你们在干什么?”几个哨兵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龙文章直接几个耳光甩了过去,转向下一个,又是一记耳光,而后面的六品比龙文章动作要狠得多。
营里的日军终于觉得不对,几个人向大门跑来,龙文章在他们眼皮下关上了门,用一对码头用的大铁钩伸进门缝,勾住了那两扇往里开的大门。他打个呼哨,其他的队员把连在铁钩上的粗绳向人群抛去,几个人从人群里跳出来,把绳索拉紧,且已找好了固定物。门外的人把一块厚木板端在门上,六品狠狠砸进几个钉子固定,里边的人暂时无法将门打开了。
四道风的成员离开大门,转向街上驻足观望的人们嚷嚷:“快别看了,走啊!”“赶快散开!”一名队员拿过来一个漆桶,龙文章把刷子蘸足了油漆,在司令部外的墙上一挥而就:四道风到此一游!另一个队员把背上一个偌大的背篓放在门前,六品从里边扯出一根粗大的药捻,擦个洋火就点着了。
何莫修茫然地从菜摊上下来,他并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没障碍地挤到最前边,第一眼看见那红色的“四道风到此一游”,第二眼看见那火药捻一闪,烧进了篓子里。
轰然爆炸,极大的声音。两扇门被炸得飞起来,把靠近门边的日军全砸在下边。呛人的硝烟散去,在坍塌的门后露出摔得东倒西歪的日军,几个日军仍奇迹般地站立着,被熏得漆黑似鬼,震得神经麻木。当大批还算清醒的士兵冲出来时,已经只看见一片乱哄哄的背影。
何莫修夹在人群里狂奔,脸上的表情不是惊慌而是狂喜,“他们完了!我跟你们说,世界大战爆发了!反法西斯阵线成立了!他们真的要完了!”
人群推挤着散入街巷,每个人都只想尽快回家,关上门再来痛快回味今天的奇观,在沉闷的沦陷区生活中,这样的故事足可讲得半年。
何莫修蹑手蹑脚在巷子里走了一段,身后一声碎响,他吓得转身,看见另一个巷口里,龙文章几个正在换下身上的日军服装,黄包车停在旁边,他们将军装藏进黄包车上的夹层。
不久,龙文章过来单手一提枪对着何莫修,何莫修吓得抱住了头。
“我不是……”何莫修气得有些结巴,“我、我也热爱我的国家和民族!我也像你们一样,我也一直在做事,好让自己对得起她!……我是有很多事情要做,要不我也跟你们一样!”
龙文章乐了,“来吧?你来吧,跟我们一块儿,今年我们已经死了一百多号,现在欢迎所有四肢健全的人,是中国人就行,你是中国人吧?”
“当然、当然是!”“跟我们走吧,就是现在。”“我、我、我······还有些事情,可是我赞成你们,拥护你们,我和你们是一条阵线的,对,同一阵线,我喜欢你们。”
龙文章其实只是调侃,被他吊着尾念叨烦了,转身咔啦一声拉动了枪栓。何莫修吓得抱头蹲了下来。他们再没理何莫修,走远了。何莫修总算放开了遮在眼睛上的双手,他的心里一阵阵地发冷。他从没像今天这样,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有删改)
文本二:
美籍核物理博士何莫修,当沽宁城正要被日军侵占时,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中国,却因为自己是美国人而不会遭受日军的屠戮。
然而,困在沽宁城的自己,却好像是一个局外人。何莫修的心却是不坏的,他看得到别人的国家没了、土地沦丧,他能从脑海中翻出书中描写过的那些词语:国破山河在、山河破碎风飘絮······但他毕竟不是中国人,他自小也没有在这片土地上长大,沽宁城的沦陷对他来说,就好像书上、电影上的一个历史事件而已,完全无法像高三宝那样难过-他无法共情,自然无法触景生情了。
不同于加缪笔下的《局外人》,加缪笔下的主人公是因为对人生的消极态度,何莫修则不然,他对人生充满着热爱,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在整部《生死线》故事里,何莫修要做的事就是找到自己,知道自己是谁,从漠不关心、事不关已到真正感同身受、亲力亲为。
(节选自孔鲤《关于抗战,关于兰晓龙<生死线>》,有删改)
[注]四道风:当地有影响力的抗日组织。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邮局里,何莫修打电话时用“无聊”“该死”来形容“游记”,表明在战时状态下他并不愿意写这类文稿。
B.何莫修经过司令部时,遇见日本哨兵和军车,不停地大力挥手,并用“撒右那拉”告别,可见他性格里有着谄媚的一面。
C.文本一以美籍核物理博士何莫修的视角呈现中国人民的抗战故事,并以此讲述他受触动和影响、内心转变的过程。
D.文本二何莫修从脑海中翻出的“国破山河在”等诗句,是他对土地沦丧的感慨,但起初他并不能感受到切肤之痛。
7.关于文中四道风这个抗日组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品眼里冒火,恨恨地看着向日军挥手的何莫修,拦住他,跺他的脚,表明六品对这种亲日行为十分憎恨。
B.龙文章及六品对门边的日本哨兵又吼又打,在语言和动作上比较夸张,这对于他们不是真正的日本人有所暗示。
C.龙文章在其他成员紧密配合下,成功突袭日军司令部,说明四道风这个团体有组织有协作,成员也骁勇善战。
D.画横线处“奇观”“讲”等词语体现了四道风虽积极抗日,但沦陷区的老百姓却只想把它当做谈资的漠然。
8.龙文章在突袭日军司令部时表现出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4分)
9.文本二提到何莫修从“局外人”到“亲力亲为”的转变,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转变的?这一转变对小说主题有何作用?(6分)
(三) 阅读Ⅲ (本题共5小题, 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张禹以经术为帝师,身备汉相,特见尊信,当主臣之重,极儒者之贵。永始、元延之间,天地之眚①屡见。言事者皆讥切王氏专政,时成帝亦悔惧天变,而未有以决。驾至禹第,辟左右以问之,须其一言,以为律度。为禹计者,亦须陈《大易》坚冰之诫②,诵《小雅·十月》之刺③,乘其向纳,痛言得失。反以“罕言命、不语怪”为词,致成帝不疑之心,授王氏寝盛④之势。上下恬然,晻忽亡国。倘帝虑不至是,犹当面折廷辩。矧当就第燕闲之际,虚怀访决之时,(禹)方且视小男⑤于床下,官子婿于近郡,款款然用家人匹妇为心,以身图安,不恤国患。致使群盗弄权,祸稔毒流,至于新都。不可遏也,斯可愤也!
噫嘻!就利违害,荣通丑穷,大凡有生之常性也。暨乎手持政柄,体国存亡,则谨之于初,决之于始,以导善气,以遏乱源。向若西京⑥抑损王氏,尊君卑臣,则庶乎无哀、平之坏;东京登庸清河,主明臣忠,则庶乎无灵、献之乱。大汉之祚,未易知也。或以国之兴亡,皆有阴骘之数,非人谋能抗,则但取瞽矇者而相之,立土木偶而尊之,被以章组,列于廊庙,斯可矣。何尧、舜之或咨或吁,殷周之或梦或卜,忧勤日昃之若是,然后为理耶?予因疑古史且嗜《春秋》褒贬之学心所愤激故辨其所以然。
(节选自权德舆《两汉辩亡论》)
材料二: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求谏》)
[注]①眚:自然界的灾变。②《大易》坚冰之诫:《周易》中“履霜坚冰至”的警示。③《小雅·十月》之刺:《小雅·十月之交》里对权臣的讽刺。④寖盛:逐渐兴盛、逐渐强盛。⑤小男:幼子。⑥西京:代指西汉王朝。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予因疑A古史B且嗜《春秋》C褒贬之D学回心所愤激F故G辨其所以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见,表被动,与《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的“见”意义相同。
B.或,有的人,与《归去来兮辞》“或命巾车”的“或”意义不相同。
C.被,穿在身上,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的“被”意义不同。
D.已,停止,与《论语·泰伯》“死而后已”的“已”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在自然灾变屡次出现的情况下,成帝专门到张禹的府邸,屏退左右,以寻良策,可见对其十分信任。
B.材料一作者分析国家兴亡原因时,认为虽然命数很重要,但朝堂执政风气是关键,培植正气,才能遏制祸源。
C.材料二唐太宗指出,面对臣下进谏,君主如果在口头上推诿,不肯停止下来改正问题,终将招致危亡的灾祸。
D.材料二唐太宗和褚遂良在对话中提到,“舜造漆器”等看似小事,实则为危亡的开端,以阐明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言事者皆讥切王氏专政,时成帝亦悔惧天变,而未有以决。
(2)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14.结合材料,说说材料一中张禹的哪些行为不符合“诤臣”的要求?(5分)
(四) 阅读IV (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
秋霁①
史达祖
江水苍苍,望倦柳愁荷,共感秋色。废阁先凉,古帘空暮,雁程最嫌风力。故园信息,爱渠入眼南山碧。念上国②,谁是、脍鲈江汉未归客。
还又岁晚,瘦骨临风,夜闻秋声,吹动岑寂。露蛩③悲、清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年少俊游浑断得。但可怜处,无奈苒苒魂惊,采香南浦,剪梅④烟驿。
[注]①这首《秋霁》词,是史达祖被贬江汉的作品。②上国:京师,首都。③蛩:蟋蟀。④剪梅:三国时陆凯寄梅花给好友范晔,并附诗云:“折花适驿吏,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以“凉”“空”二字写破败陈旧的楼阁和垂帘,营造了荒凉萧索的意境。
B.蟋蟀悲鸣等秋声与李清照的“到黄昏、点点滴滴”类似,都有以声衬静的效果。
C.结尾以香草、南浦、梅花、驿站等送别意象收束全词,化用典故,余味悠长。
D.上下阕写景抒情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从时间角度写景,下阕侧重从空间角度抒情。
16.词人在观秋之时有哪些情思?请简要分析。(6分)
(五)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 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 , ”两句,既包含了词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又在以酒凭吊中展现了超然旷达的襟怀。
(2) 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强调士人要把实现仁德作为终身使命,并为之奋斗至死,此意具体表现在“ ”和“ ”这两句上。
(3) 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5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一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还有引申义。所谓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举例来说,“向”字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如《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由朝北的窗户这个本义,引申为“朝着”或“对着”的动作义。又如“道”字,它的本义是“路”,如《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长”。引申为抽象的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如《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又引申为正当的手段,如《论语·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等等。
( )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例如“脚”字的本义是“小腿”,后来“脚”字变为“足”,也就不再指小腿了。词义的引申是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例如“道”字虽然产生了一些新义,但是路的意义一直保存到现代汉语里。这类情况很多,也最重要。一方面,这增强了语言的稳固性,使语言不至于 ;另一方面,这使语言丰富化了。
抓住本义去说明各种引申义,就会处处都通,而且令人明白:①一个词有许多意义。②这些意义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③而且往往环绕着一个中心聚集。④比如朝拜、朝廷、朝向的“朝”就都是从朝见的“朝”引申出来的。⑤也有一环套一环引申的情况。⑥几个引申义同本义之间的距离有轻重之分。仍以“朝”字为例,它的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抓住一个词的本义,就像抓住了这个词的纲,纷繁的词义都变为简单而有系统的了。对本义有了体会,对于某些词义可以推想而知,而且也可以了解得更透彻。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词义的引申也会让人联想到词义的更替。
B.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应该区别开来。
C.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关系互相对立。
D.词义的更替要比词义的引申更难以理解。
19.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面目全非 B.脱胎换骨 C.今非昔比 D.沧海桑田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结合材料,依据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采”字的义项及义项之间的联系,每处不超过8个字。(4分)

22.请结合材料写一段话,向同学们解释为什么理解词义需要抓住本义。要求使用含因果关系的句子,不超过65字。(4分)
三、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民日报》曾刊文提到:“少年心事当孥云。”陶渊明在《饮酒》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行走在人生路上,我们既要有对远方的憧憬,也要学会安顿此刻的内心。
以上材料引发了身为青年的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立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教育部发布10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