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贯通式学校试点
新教改探索值得鼓励 特约评论员 陈志文
最近,四川成都迎来多所“小初高”十二年贯通式学校和“初高”六年贯通式学校。当地教育局官网相关政策解读显示,贯通式培养是有序推进中考改革的尝试。成都市自2025年起,探索开展相关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上海市教委也于近日发布《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建设一批高质量完全中学和含高中阶段的一贯制学校。
显然,这并非一时兴起的局部创新,而是在国家“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加强普通高中建设的政策导向下,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的系统性改革实验之一。
当前,不少专家呼吁将义务教育向高中阶段延伸。事实上,我国多数地区已基本具备普及高中教育的条件,特别是在新生儿数量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国家层面也明确提出将向“两头延伸免费教育”。目前,向下延伸至幼儿园的免费教育已启动具体补贴措施;而向上延伸至高中,则局面相对复杂。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实验,有利于贯通人才培养体系,也在客观上绕开了中考这一环节,一定程度可以缓解家长和学生的焦虑与负担。
当然,向上延伸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焦虑与负担。以中高考为代表的教育焦虑,其根源不在教育本身。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学生不得不在教育通道中展开激烈竞争,只为获得最基本的入场券。因此,不能仅表面化地看待教育焦虑。即使取消中高考,也无法取消社会竞争,自然也无法消除焦虑与压力。
取消中考,或许能缓解中考直接带来的压力,但后续还有高考这一关。历史经验表明,当年取消小升初考试后,小学生的升学压力并未真正减轻,反而转化为更疯狂的校外培训热潮。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前,教培机构的核心对象正是小学高年级学生,而非中学生。这恰恰说明:竞争只会转移,不会消失。
此外,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本身也面临一些质疑:入学资格如何确定?抽签还是划片?如何保障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正义?
综上所述,固然应当鼓励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探索与实践,但切忌过度理想化,为其赋予它无法承载的改革目标,更不能因理想化期待而扭曲实验本身的方向。教育改革需要实事求是,在缓解当前焦虑的同时,更要直面其背后的深层矛盾。唯此,才能在渐进改善中寻找真正的出路。
(作者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