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梁跑,作文写得好。
作文写得好,语文差不了。
首科心有底,成绩没人比。
作文听老梁,高考一定强!

【写作要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道德经》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在《老子今注今译》中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智慧的人是不多言说的,多说的就不是智者。
苏洵《衡论·远虑》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指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以“不言与尽言”为主题,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材料通过引用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和苏洵“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及毛泽东“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等观点,引出对“不言”与“尽言”的辩论。材料旨在引导考生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区别对待的辩证关系。材料强调了“不言”并非完全沉默,“尽言”也并非毫无顾忌,需要把握分寸,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度。
本次作文材料的关键词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强调智慧与沉默之间的联系,智者懂得适时沉默,而非夸夸其谈;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倡导坦诚相待,对所知之事勇于表达,毫无保留;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鼓励自由表达,同时提醒听者应从他人言论中汲取教训。就材料而言,文章可以围绕“智者”这一概念展开,探讨真正的智者应该如何运用语言的力量;也可以重点论述“尽言”并非毫无顾忌地表达,而是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还可以重点论述“言”与“不言”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
行文思路上,文章开篇可以运用对比论证,引出老子“知者不言”与苏洵“知无不言”两种观点,点明“言”与“不言”的辩证关系。在论证过程中,首先阐释“不言”与“尽言”的内涵,并结合举例论证,如孔子面对不义之事的仗义执言和晏子使楚的巧妙应对,论证智者懂得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接着,文章可从个人修养、人际交往、社会责任三个角度分别论述“言”与“不言”的智慧。可以通过引用论证,如引用《弟子规》中“谨言慎行”的教诲;运用举例论证,如朋友之间坦诚相待;结合道理论证,如分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章结尾再次强调“不言”与“尽言”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指出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度。

【范文分享】
智者缄默,勇者呐喊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寥寥数字,道尽了智者深沉的缄默;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苏洵慷慨激昂,宣告了勇者无畏的呐喊。 不言与尽言,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在不同情境下,对“言”与“知”辩证统一的思考,也启示我们寻求两者间的平衡之道。
智者不言,并非毫无主见,而是深谙言多必失的道理。正如 老子所言,真正的智慧往往蕴藏在沉默之中。深思熟虑后,言简意赅,方能一语中的。古希腊哲学家 苏格拉底,以“自知无知”闻名于世,他很少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不断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他的沉默并非无知,而是蕴含着对知识的敬畏,对真理的追求。反观生活中,那些夸夸其谈,却言之无物的人,往往是缺乏真知灼见的表现。正如 培根所言:“雄辩滔滔不绝,如同池塘里的鸭子,噪音很大,深度很浅”。
然而,勇者必须尽言,因为沉默有时意味着纵容和妥协。当真理被掩盖,正义被践踏,沉默便成了帮凶。 鲁迅先生曾说: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面对纳粹的暴行,德国牧师 马丁·尼莫拉的忏悔诗振聋发聩: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沉默的代价,也警示我们,敢于发声,才能唤醒更多人的良知,才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不言与尽言,并非绝对的概念,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境灵活选择的智慧。当我们洞悉事理,胸有成竹时,不妨学习智者的缄默,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以理服人,以德服众;当我们面对不公,义愤填膺时,则要像勇者一样勇敢发声,用语言的力量捍卫真理和正义,如同 伏尔泰所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在“不言”中沉淀自己,在“尽言”中表达自己。用智慧判断何时该言,何时该止,才能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度。《增广贤文》有言: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让不言成为我们思考的利器,让尽言成为我们行动的号角,在不言与尽言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在沉默中积蓄力量,在呐喊中迸发光芒,活出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