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中,听见孩子确诊抽动症时,家长常愧疚询问:“是不是我对孩子太严,才让他出现小动作?” 这种自我归因的自责是家长共同痛点,但需明确:孩子得抽动症与 “家长管得严” 无关!将病因归咎自己,易致焦虑、耽误干预

别再自责!抽动症和 “家长管教方式” 无关
抽动症不是心理问题、孩子调皮,也非家长管教不当,而是儿童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不自主反复肌肉抽动(眨眼、挤眉、耸肩等),4-12 岁多见,男孩发病率是女孩 3-4 倍。
临床中,许多抽动症孩子家长细心负责(合理安排作息、注重亲子关系),孩子仍出现症状;部分家长管教宽松,孩子也确诊。可见 “管教严不严” 与抽动症无直接关联。曾有 8 岁男孩确诊后,妈妈自责逼孩子学奥数,后发现男孩舅舅幼时也有频繁眨眼(家族遗传),且确诊前曾感冒发烧(诱因),干预后症状改善。家长需停止自我否定、互责,抽动症有复杂医学原因,揽责无助康复。
抽动症的真正病因:主要和这 3 个因素有关
目前研究显示,抽动症发病机制未全明确,主要与遗传、神经发育、环境诱因相关,均非家长可控。
1. 遗传因素:家族遗传是重要诱因
抽动症有家族遗传倾向,临床数据表明,父母或家族有多动症(常与抽动症共病)患者,孩子患病风险比普通孩子高 3-5 倍。从遗传角度,抽动症或与多基因位点有关,影响大脑神经递质代谢功能,如家族有 “多巴胺受体基因异常”,孩子多巴胺失衡概率高,易引发抽动,与家长管教无关。
2. 神经发育: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是核心原因
抽动症本质是大脑神经发育异常,负责 “动作控制”“情绪调节” 的神经通路出问题,致神经递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 - 羟色胺)失衡:
这种异常多在幼儿期或学龄期显现,是孩子自身大脑发育情况,与家长是否严厉无关。
3. 环境诱因:感冒、熬夜等可能 “诱发” 症状
遗传和神经发育是基础,环境是 “催化剂”,让有潜在风险的孩子提前或加重症状,常见诱因:
需明确:无遗传和神经发育基础,环境诱因极少致抽动症;有潜在风险,环境仅让症状 “显现”,非直接原因。

家长该怎么做?放下自责,科学应对才是关键
面对抽动症,家长需调整心态,配合医生制定干预方案:
1. 停止 “自我归因”,接纳孩子的症状
告知自己 “孩子得抽动症不是我的错”,接纳症状,不批评指责(如 “别眨眼”),免孩子紧张加重症状;坦诚与孩子沟通,帮其减心理负担。
2. 规避环境诱因,为孩子创造舒适环境
3. 及时就医,配合专业干预
症状持续超 1 个月或影响生活,需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儿科神经科、儿童保健科就诊,医生依严重程度制定方案:
临床显示,及时科学干预,80% 以上孩子青春期前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家长无需焦虑自责,与孩子、医生共同努力即可。
最后想说:抽动症是孩子成长中的 “小挑战”,非对家长管教的 “惩罚”。放下自责、接纳孩子、科学应对,孩子仍能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