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创始人
2025-10-27 16:49:05
0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航天员的“ ① ”

距离中国空间站约400公里的中国航天员中心,与空间站组合体1:1大小的地面伴飞舱里,环控生保团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模拟6名航天员的在轨活动,团队需要对舱内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记者:为什么伴飞舱你们也要密切关注它们的数据变化

卞强:因为天上的这套系统运行时间长了之后,我们不知道它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在地面这套模拟系统的时候,我们会比天上提前一到两天,程序要提前一到两天。

记者:什么叫提前一到两天

卞强:如果说明天要干的事情,我今天就给它干了。比如说像乘员轮换6个人的系统,马上要进6个人了,我会在提前一到两天的时候,把地面的代谢模拟系统调成6个人的状态,我要看看我这个环境控制能力,在什么时间会达到最高点,在什么时间平衡浓度会有可能超限,会启动非再生功能。

国际空间站20年的运行经验表明,环控生保系统在轨故障率高,平均每年22起。

记者:你们曾经 ②

卞强:某次任务发射之前,有一个产品到我们手里面,我们一个设计师发现在运行过程中就是有一个微小的噪声。其实所有的指标都是正常的,它的噪声水平也是正常的,但是从听觉上我们感觉,这里面有一个不和谐的声音。我们就果断地把这个产品叫停了,最后拆解发现果真是在轴承上有一个细微的裂纹。

记者:如果没发现会怎样

卞强:没发现带上天,带上天之后系统运行就会有安全性问题。本来我规划运行两年或者是三年,我没有带这种相应的备件的话在一年半它坏了,它的故障就有可能导致某一个系统的失效,可能这个任务就得提前结束,为了保证航天员安全,咱们可能就会提前返回。

打造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

空间站任务启动时,再生式环控生保被列为空间站重大关键技术之一,即运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对航天员产生的二氧化碳、水汽和尿等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实现大气、水等物资的循环再生。

记者:再生生保就是把呼出的二氧化碳再变成氧气,把废水变成可以利用的纯净水,这个理论上你们认识到把它实现,难不难

卞强:最底层的机理上大家都知道,但是真真正正地要去实现,把这个化学方程式在天上去实现,它必须走完从理论到技术,从技术到工程,其实就是把一个小型的化工厂搬到了天上。

记者:核心舱里可谓是 ③ ,那一定是只能给你们很有限的空间来做吧

卞强:整个工程研制之初,它已经把地方给你分配好了,这个大概是1.5个立方,就这么大。

记者:就这么点地,要带一个化工厂上去,怎么弄

卞强:通过高效的地面集成,系统集成技术。我们自己做了一套系统,就是翻转式维修的一套系统,这套系统不仅正面可以装设备,反面也可以装设备。

记者:如果我想再升级怎么办呢 我总不能说是在家拆了装修我重来

卞强:其实系统在设计之初的时候,我们就预留了一些可供升级的接口,包括安装位置、供电接口、信息传送接口,后续如果系统还有一些局部上升级的话,我们会通过备件更换的方式实现系统升级。

空间站尿箱的设计容量为22升,尿液在卫生区经过预处理后,由航天员搬运转移至尿处理系统。

卞强:我们有一套系统,尿收满了之后会自动提醒航天员这地方尿箱满了,可以处理了。

记者:22升尿液收集起来了在尿箱里面,它能产生多少饮用水

卞强:这个效率应该是在83%左右。18公斤,22升的尿液进入这个水箱之后,它要进水处理系统,水处理系统之后,最终的成品水都是装在这个里面,尿的再生水和汗液的再生水是混着的。大概是一箱尿再生水和一箱汗再生水,混成一个软水箱,搬到饮水机那块供航天员日常生活使用,不光是喝。

记者:22升要处理完了,要处理成可食用的纯净水要花多久

卞强:从尿处理系统对这个22升的尿液,进行处理的话大概需要12个小时左右,这只是中水,再用不到12个小时的时间,就会把它处理成纯净水。

让太空家园更宜居

除了保障系统的功能性,环控生保团队也会充分考虑航天员在轨生活的便利和舒适性。

卞强:我们尽量去让航天员有一种家的感觉,设计的时候我们会尽量去参考我们家里面卫生间使用的方式。

记者:我们在地球上是有重力的,你排出来是往下,但是在天上它会飞,你怎么把它给逮起来

卞强:我们做了一套引流系统,大风量地去吸。

记者:有堵的时候没有

航天员汤洪波:没有完全堵上,但是就是那个管路内的压力会特别大,那个液体它就不容易在整个系统里面循环起来,大概20升左右的尿液要处理十七八个小时,二十个小时左右,要处理很长时间,地面监测就发现这个处理时间超时了。

中国空间站成为宜居的“太空家园”,这背后,是当年那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

的科研团队,他们用10年的时间将他们的产品送上天。如今,6名航天员在轨轮换进一步验证了环控生保系统的保障能力,这群在航天员身后默默托举他们飞天的人,用前后数十年的艰辛付出和24小时不间断的日夜守护为他们一路保驾护航。

然而,卞强和他的团队目标不止于此。在攻克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时,团队也同步开展受控生态环控生保技术的积累和研究,即生物再生式技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实现氧气、水和食物的循环利用,并成功实施了“绿航星际”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为未来人类长期太空飞行,驻留月球、飞向火星的预先研究打开了新局面。

(摘编自央视新闻《专访中国航天员中心环控生保室主任卞强:打造宜居的太空家园》)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地面伴飞舱与空间站组合体大小完全一致,可被科研团队用于实时模拟遥远的空间站中6名航天员的在轨活动。

B.只要宇航员们携带足够的备用零件到空间站中,就能及时替换零件,修复系统安全性故障,继续完成空间站任务。

C.问答中卞强、记者所说的“化工厂”是一种打比方的说法,其实是指用于空间站资源循环利用的再生生保系统。

D.满载的空间站尿箱,能处理转换出18公斤的再生水,这是基于空间站6名宇航员每日所需的饮水量而设计的。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记者对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的数次提问,主要是为了凸显相关技术难度之大,以表明宇航员在空间站的辛勤付出。

B.卞强在回答中多次使用具体数据,既体现了航天保障工作精确、严谨的要求,也反映了他对于本职工作的熟悉。

C.访谈中,记者突然转问宇航员“有堵的时候没有”,使源自不同受访人物的信息相互佐证,增加了真实性和趣味性。

D.原文通过三个主干板块,整合了原本略显零散的问答,形成了层层推进的结构,第三个板块更是直接呼应标题。

3.根据原文内容,在文段中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3分)

4.小明同学阅读材料后认为,材料可能由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访谈节目的视频资料整理得来,请说说他如此推断的理由。(4分)

5.必修上册“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有开展人物访谈的任务,追问是其中重要的技巧。追问可以针对哪些情境或内容展开?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思考。(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六瓣梅

刘心武

他热爱文学,但从事的却是一种最不需要文学想象力的冷僻的技术工作。他很忙,没有时间阅读任何文学作品。但他会在难得的休闲时间里,同妻女侃文学。也不是对文学进行评论,而是对小说进行复述。他复述的小说,都是几十年前出版的。他的复述极有可听性,甚至可以说具有特殊的魅力。他不单是复述那些小说的情节,他会把细节、对话,乃至某些描写上的精致处,全复述出来。

他承认,他复述的某些小说,自己并没有读过。是当年他的老师复述给他的。他在南方一处穷乡僻壤度过从少年往青年蜕变的生命阶段。他所上的那所镇上的中学根本没有成型的图书馆。但是有位曾老师,是从北京去的,曾老师的宿舍里也见不到多少书,但是曾老师肚子里有个图书馆,会把一些书的内容复述给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复述,曾老师还常给他开小灶,复述一些小说给他听。

他长大了,要去省城上高中。他伯伯在省城工作,可以给予他经济上的资助和生活上的照顾。他还会考大学,争取考进曾老师就读过的那所大学。跟曾老师告别时并不伤感。那是在曾老师宿舍外的葫芦棚下。结出的葫芦形状很奇特,曾老师说叫做“鹤首”,仔细观赏,从下面膨胀部分往上面细长的部分去联想,确实像是鹤头和鹤喙。曾老师说要送他一件礼物。他本以为是要摘一个“鹤首”给他,没想到却是另外的礼物。什么礼物呢?复述一篇他从未听过的翻译小说。师生二人对坐在葫芦棚下的小竹椅上,他听了终生最难忘的一篇小说。

他貌不出众,却娶了一位美丽的妻子。妻子后来跟长大的女儿承认:他追求自己时最具俘获力之处,就是他对小说的复述。女儿也坦言:爱爸爸,最爱的是复述小说时的爸爸。

他的妻子从事会计工作,并不阅读文学书籍。他的女儿和他一样,选择了一种无须文学想象力的科技行业。那么多年过去,他所能复述的小说早已讲尽。但是重温熟悉的小说仍是他们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有时候面对电视机,把几十个频道全搜索过,还是觉得无一可观,于是他们就关闭电视机,往往是女儿求爸爸再复述某篇精彩的小说,爸爸复述起来,当中被女儿打断:“不是这样的,那只跑过草地的狐狸是跛脚的……”爸爸就微笑:“跛脚的吗?对,跛脚狐狸它就……”虽然听过很多遍,女儿还是觉得跟才绽放的鲜花一样芬芳,而妈妈也在一旁边织毛衣边惬意地颔首……

女儿交了个男朋友。那小伙子不仅喜欢读小说,也写小说,写了就搁到网络上任人点击阅读。小伙子希望女朋友从网上在线阅读,女朋友却总让他复述。他试着复述,效果很糟。女朋友说:“你讲出来都不精彩,读起来能有味吗?”小伙子就说:“讲和写,听和看,是不能互相取代,也无法类比的。”

他女儿从网上下载了小伙子的小说,读过以后复述给爸妈听,爸妈很满意。“其实他写得很臭!”女儿说。“真的吗?”妈妈不信。

有一天小伙子跟他女儿说:“你爸给你们讲的,有的是经典,有的算得精品,有的只不过是他个人偏爱。”他听女朋友把从未来岳父那里听来的几篇小说复述给他以后,到网上去搜,没搜出来,就跑到图书馆去借,借到了一篇,印在一本很久没有再版的老书里,那本相当厚的书当年定价居然是0.68元。小伙子把那本书呈现在女朋友面前,拍着封面说:“你自己看吧!人家写的跟你爸和你的复述不对榫啊!”

他女儿翻书细读,读完发愣。后来想办法借到不少旧书。书里的小说,跟爸爸的复述,差别都不小。简单来说,是他的复述,似乎更精彩,所增添的,所省略的,所夸张的,所渲染的,所回避的,所凸显的,似乎都是写那小说的作家————有的是人类公认的文学大师————该那么写而竟没那么写的。

女儿把这个发现告诉妈妈,谁知妈妈早就晓得:“梅花只有五个花瓣,你爸开的是六瓣梅。他不过是给亲人讲讲,算不得问题。不仅不是问题,实话对你说吧,我当年相中他,这么多年喜欢他,能开六瓣梅,是个关键哩!”

不久前曾老师故去了,曾老师儿子根据父亲生前的嘱咐,给他寄来了一个“鹤首”葫芦,上头刻着这样的句子:“不必去当优秀的作家,却一定要当优秀的读者。”

(有删改)

文本二:

讲故事的人(节选)

莫 言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 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分别之际,“他”收到的礼物并非他原以为的“鹤首”葫芦,而是曾老师复述的一篇翻译小说,这表明曾老师并不注重物质上的赠予。

B.小伙子面对女友对自己作品的质疑能够立刻作出回应,后又指责未来岳父的复述与原著“不对榫”,体现了他快人快语,坚守正义。

C.文章以“六瓣梅”为喻,将“他”复述的小说在增添、省略、夸张、渲染等方面远胜原著的特点变得具体可感,新奇而又形象。

D.“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优秀读者”也能让文学展现魅力,但曾老师所送“鹤首”葫芦上的刻字并没有抬高读者,轻视作家之意。

7.下列对材料一中的“他”和材料二中的“我”二人“复述”行为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他”复述小说是受到曾老师的影响,“我”的复述则源于听说书,曾老师深受“他”的爱戴,而“我”对说书人的态度原文并没有呈现。

B.“他”会开“六瓣梅”是妻子选择他的关键因素之一,“我”添油加醋的复述,赢得了不少听众,这表明听众没那么在意被复述的原内容。

C.“他”的复述内容,有实际的出版物可供依托,“我”的复述内容,则没有文字记载,因此,“我”对原内容的改动程度更大。

D.“他”和“我”的复述都非常精彩,但“他”从事技术工作,“我”则走上了创作道路,听众的数量差异造成了二人的选择差异。

8.文本一设计女儿打断父亲的复述,并对复述内容提出纠正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4分)

9.莫言曾说:“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结合文本一以及文本二,谈谈你对莫言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 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未几,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士君子立身事主,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

(节选自方孝孺《豫让论》)

材料三:

人之举事,或意至而功不成,事不立而势贯山。荆轲、医夏无且是矣。荆轲入秦之计,本欲劫秦王生至于燕,邂逅不偶,为秦所擒。当荆轲之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荆轲。夫为秦所擒,生致之功不立,药囊提刺客,无益于救主,然犹称赏者,意至势盛也。天下之士不以荆轲功不成,不称其义,秦王不以无且无见效,不赏其志。诸善不效成功,义至不谋就事。必谋功不察志,论阳效不存阴计,是则豫让拔剑斩襄子之衣,不足识也;伍子胥鞭笞平王尸,不足载也;张良椎始皇误中副车,不足记也。有其势而无其功,怀其计而不得为其事,是功不可以效贤。

(节选自王充《论衡·定贤篇》)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曾无一语A开悟B主心C坐待D成败E国士之报F曾G若是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数,动词,责备,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的“数”读音、意义均不相同。

B.当,应该、应当,与《兼爱》“当察乱何自起”的“当”读音、意义均不相同。

C.陈,通“阵”,阵地,与《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陈”意义不同。

D.岂……乎,固定句式,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岂独伶人也哉”的“岂……哉”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豫让为了替智伯复仇,不惜自残,甚至到了自己的妻子都不认识他的程度。他在第二次刺杀赵襄子失败后,最终选择自杀。

B.方孝孺认为智伯虽然顽冥不灵,在豫让的反复劝谏下,感念豫让的诚意,最终定会醒悟,因此,豫让斩衣而死是错误的做法。

C.王充认为夏无且在秦王绕柱奔逃时向荆轲投掷药囊,对救助秦王没有帮助,但由于心意尽到了且气势很旺盛,仍然被称道。

D.材料一详细记载豫让事迹,突出了其形象;材料三将豫让、伍子胥、张良三人事迹简括并接连释出,形成了雄辩的论说气势。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本欲劫秦王生至于燕,邂逅不偶,为秦所擒。

(2)诸善不效成功,义至不谋就事。

14.赵襄子、方孝孺、王充各是如何看待豫让的行为的 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和孔教授

曾 巩

治烦方喜众材同,坐啸南阳郡阁中。

几案有尘书檄简,里闾无事稻粱丰。

衣冠济济归儒学,俎豆诜诜①得古风。

幸屈异能来助我,敢将颜色在蜚鸿②。

【注】①诜诜:形容众多、繁盛的样子。②蜚鸿:喻指才德出众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在任所虽然感到政事烦乱,但欢喜的是有众多的材士能够同心协助。

B.诗歌第三句与第二句形成照应,“几案有尘”与“书檄简”构成因果关系。

C.“稻粱丰”触及物质层面,“里闾无事”和诗歌第三联则写及社会风气。

D.尾联表明面对才能卓异的孔教授,才德出众的学子也不敢面露傲慢神色。

16.诗人对孔教授抱以何种态度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湖边,小刚看到云层黑沉沉的,水面上水雾弥漫,他想起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两句,正好可以描述这种快要下雨的景象。

(2)退休的王大爷拄着拐杖随处走,随处停下休息,并且时常抬头遥望远方,他正在上高中的孙子便引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来形容他的状态。

(3)与图中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在持续的高温天气里,还有什么比抱着半个西瓜、用勺子挖着吃更惬义的事呢 这个夏天,红瓤、粉瓤、黄瓤,脆爽、沙甜、多汁……各具特色的西瓜让人( )。

其实,在自然界中,西瓜本身就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存在着黄、黑、绿、白等不同果皮颜色,红、粉、黄、橙和白等不同瓤色,以及沙瓤、硬肉等不同口感。①这些天然的资源就如同西瓜基因宝库,②为选育的新品种西瓜提供了坚实基础。③根据西瓜育种目标,④如追求独特的外观、更高的含糖量和不同的口感等,⑤育种者借助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育种手段,⑥对传统资源进行改善,⑦创制优良的亲本材料,⑧最终进行组配。

西瓜的营养成分主要集中在果肉部分,其中90%以上是水分、5%—8%是碳水化合物,还有维生素及少量矿物质。面对不同瓤色的西瓜,它们的营养价值是否有所不同呢 研究人员表示,其营养价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色素含量上。例如,红瓤西瓜主要含有番茄红素,这种色素具有抗氧化作用;黄瓤西瓜主要含有β-胡萝卜素,它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对眼睛和皮肤健康大有脾益;橙瓤西瓜则同时俱备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 消费者在选择西瓜时,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和营养需求来决定,不必过分纠结于营养价值的高低。

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些营养价值对人同等重要。

B.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色素含量只是略有差异。

C.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些色素含量对人同等重要。

D.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营养价值只是略有差异。

20.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耳目一新 B.应接不暇 C.赞不绝口 D.眼花缭乱

21.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4分)

22.有人认为,文本第二段划线的句子出现的颜色词过多,显得冗长,应当改成“其果皮和果瓤都存在多种颜色”你是否同意 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徐志摩在给梁启超的信件中有这样一句话“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意思是“得到了某样东西,是我的幸运,得不到,则是命该如此。”许多年轻人,则倡言:“得之,我命;失之,我幸”。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2026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卷

语文参考答案

1. C【解析】A项错误,对伴飞舱的数据监测是实时的,但模拟的是相对空间站提前一到两天的情况。B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是某个轴承的个别部件替换问题,不代表所有的情况。而且空间站的空间有限,不可能携带太多的备用零件。C项正确,“化工厂”是对循环系统打的比方,并非要真正建一个化工厂在空间站。D项错误,文章未指出18公斤水的数据与宇航员饮水量的关系;18公斤水也并非全部用于宇航员饮用。

2. A【解析】A项错误,记者对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的数次提问,是为了表明环控生保室、在航天员身后默默托举他们飞天的人的付出。B项正确,是对文中数字、数据作用的正确解读。C项正确,访谈中的受访者除了卞强还有宇航员,起到信息互证的作用。D项正确,原文结构层层推进,第三个板块是“让太空家园更宜居”,与标题“专访中国航天员中心环控生保室主任卞强:打造宜居的太空家园”相呼应。

3.①保护伞/防火墙/守护者 ②发现过什么隐患/问题 ③寸土寸金

【解析】①下文围绕“环控生保团队”展开,团队的核心工作是“实时监测舱内参数”“提前模拟在轨情况”“排查产品隐患”“保障航天员安全”,本质是为航天员提供“安全防护”。需用一个名词概括团队的“保护角色”,“保护伞”“守护者”“防火墙”均符合。②横线后卞强的回答是“某次任务发射前,发现产品微小噪声,最终拆解出轴承裂纹”,属于“过往排查出安全隐患”的具体事例。问句需是对“过往是否有类似隐患排查经历”的概括性提问,“发现过什么隐患”既符合疑问句形式,又精准对应下文的具体事例。③下文卞强明确说“分配的空间大概是1.5个立方”“就这么点地,要带一个化工厂上去”,核心信息是“核心舱空间极度有限”。需用简洁词语概括“空间珍贵”,“寸土寸金”是典型成语,既符合口语化访谈语境,又精准体现“空间有限、每处都宝贵”的特点。

【评分标准】每空1分。

4.①原文的主要内容为记者与卞强的问答,符合人物访谈的形式。

②原文问答之外有介绍性文字,可能是节目作为补充说明或转场切换的画外音。

③原文问答简洁明快,口语表达较多(如汤洪波的回答),可能源于当面访谈的实况录像。

④原文选自央视新闻,《面对面》也是央视节目,被整理转载的可能性大。

【解析】本题考查“基于文本特征推断出处”的能力,需从“访谈形式、语言风格、补充文字、媒体属性”四个维度,结合《面对面》(央视访谈节目)的典型特点分析:①访谈形式吻合,原文主体是“记者提问+卞强/汤洪波回答”的对话结构(如“记者:为什么伴飞舱你们也要密切关注它们的数据变化 卞强:因为天上的这套系统运行时间长了之后……”),而《面对面》作为人物访谈节目,核心形式就是“主持人与受访者对话”,这是推断的核心依据。②补充文字为“画外音”佐证。原文存在非对话的“背景说明文字”,如开头“距离中国空间站约400公里的中国航天员中心……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中间“空间站尿箱的设计容量为22升……转移至尿处理系统”。这类文字不参与对话,却能补充场景、解释流程————这符合访谈节目的制作特点。③口语化语言显“实况属性”。受访者回答有明显口语特征,如汤洪波说“没有完全堵上,但是就是那个管路内的压力会特别大……要处理很长时间”,“就是”“很长时间”等表述是当面访谈时的自然口语,而非书面语的严谨表达;《面对面》作为实况访谈节目,会保留这类真实口语。④媒体来源一致性。原文标注“摘编自央视新闻”,而《面对面》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访谈节目,二者同属央视媒体,存在“节目录像整理为文字稿、再由央视新闻转载”的合理逻辑,媒体属性的一致性为推断提供了额外依据。

【评分标准】一点2分,两点4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5.①对特别、异常、意外之处追问:如伴飞舱在地面,和空间站不直接相关,却受到卞强密切关注,值得追问。

②对信息模糊不明之处追问:如卞强说“程序要提前一到两天”,读者不能直接领会其含义,需要追问。③对结果、可能后果、反面情况追问:如卞强说成功发现了隐患,但对未发现隐患的后果未加说明,无法体现发现隐患的重要性,需要追问。

【解析】①触发情境:当受访者的表述涉及“看似不合理、与常识有差异”的内容时,需追问以释疑。原文实例:伴飞舱在地面,本与天上的空间站无直接关联,但团队却“密切关注其数据变化”———这一行为看似特异,故

记者追问“为什么伴飞舱你们也要密切关注它们的数据变化 ”。追问意义:通过追问,卞强解释了“提前1—2天模拟,排查风险”的逻辑,让读者理解“地面伴飞舱”的核心作用,消除认知困惑。②触发情境:当受访者使用“抽象概念、模糊时间/范围”,读者无法精准理解时,需追问以细化。原文实例:卞强说“程序要提前一到两天”,“提前一到两天”是笼统表述(提前做什么 怎么提前 ),故记者追问“什么叫提前一到两天 ”。追问意义:卞强用“明天的事今天干”“6人系统提前调状态”的具体例子解释,将抽象时间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操作,让信息更清晰。③触发情境:当受访者只说“正面结果”(如成功排查隐患),却未提“反面影响”时,需追问以凸显重要性。原文实例:卞强说“果断叫停产品,拆解发现轴承裂纹”(正面结果),但未说“不叫停的后果”,故记者追问“如果没发现会怎样 ”。追问意义:卞强回答“会导致系统失效、任务提前结束”,通过反面后果的阐述,凸显了“隐患排查”对航天员安全的关键作用,让访谈内容更有深度和说服力。

【评分标准】一点2分,三点6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6. D【解析】A项错误,曾老师将复述小说作为赠“他”的礼物并不能体现曾老师不注重物质赠予,且后续曾老师赠予了“他”葫芦。B项错误,小伙子说未来岳父的复述与原著“不对榫”并不能上升到指责的程度,小伙子说这两句话都是正常反应,上升到坚守正义过于夸大。C项错误,原文说的是“他的复述,似乎更精彩,所增添的,所省略的,所夸张的,所渲染的……似乎都是写那小说的作家——有的是人类公认的文学大师——该那么写而竟没那么写的。”根据原文,作者用的是“似乎”,并不能证明“他”的复述远胜原著。

7. B【解析】A项错误,从“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可见我对说书人是有着自己的态度的。C项错误,“我”对原内容的改动程度更大没有文本依托。D项错误,二人的职业选择应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并非由听众数量决定。

8.①表明父亲喜欢改动原内容,印证母亲对父亲“六瓣梅”的比喻。②表明女儿对父亲复述内容的熟悉和喜爱,侧面展现父亲复述的魅力。

【解析】父亲多次复述这个故事,应不会出错,父亲的出错正是后文女儿最终发现的:他会在复述时增添,省略,夸张,渲染,回避,凸显等,也就是“不对榫”,而这种不一致正好是对母亲“六瓣梅”譬喻的印证。女儿能够快速发现不准确的地方,表明听了很多遍,听了很多遍还要听表明喜爱程度之高,进而表明父亲的复述极具魅力。

【评分标准】一点2分,两点4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9.①热爱文学的“他”的生计并不能由文学支持,母亲对我“吃饭”的担忧以及对说书人的刻板印象都表明文学缺乏实用价值。②曾老师通过复述文学作品滋养了“他”,复述为“他”带来了家庭的温馨和对抗枯燥生活的养料,“我”的复述为母亲和村里人带来了愉悦表明文学是有用的。③莫言的话指向对文学价值的思考,文学的价值在于其非功利性。

【解析】在世俗意义上,文学不能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但是,文学能够带来许多非功利性的“用处”。两则材料和莫言的话都指向了对“文学功用”的思考。具体分析概括材料中文学的“功用”和“无用”,并对莫言的话予以解读即可。

【评分标准】一点2分,三点6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10. CEF 【解析】句意为:(豫让)竟然没有一句话开导提醒智伯,只是坐等事情成败,国士报答君主的恩义,难道就是这样吗

11. C【解析】“陈”在这里不是通假字,“陈力就列”,成语,意思为“能施展才能,就担任相应的官职”,“陈”意为“施展”。

12. B【解析】“庶几复悟”意思是有可能醒悟,选项把假设情况确定化。

13.(1)(荆轲)原本是想劫持秦王将他活捉到燕国,(然而)突发意外导致失败,被秦人擒获。

【评分标准】“生”,活捉;“不偶”,没有成功;;“为……所”,被。以上三处各1分,句意1分。

(2)心志良善不需要以取得成功来验证,道义至诚不需要以事情做成来衡量。

【评分标准】“效”,以……验证;“谋”,谋求;“就”,成就、完成。以上三处各1分,句意1分。

14.①赵襄子认为豫让复仇是义行,予以褒奖。

②方孝孺认为豫让应对智伯及时反复进谏,而非事后斩衣而死,对豫让行为持批评态度。

③王充认为不能用成功与否来衡量一个人是否贤能,豫让虽未成功刺杀襄子,但仍值得被铭记。

【解析】赵襄子对豫让的态度可以由他的话语直接得出,方孝孺对豫让的态度可以从他对豫让行为的分析以及豫让应该如何做中得出,王充对豫让的态度从文段结尾部分的总结可以得出。根据文本内容,抓取关键信息予以提炼概括即可。

【评分标准】第①点1分,第②③点各2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15. D【解析】D项错误,尾联意为“有幸能招揽有特殊才能的人来辅助我,怎敢在贤才面前显露自满的神色。不敢面露傲慢神色的是诗人。

16.①感谢,诗人“坐啸郡阁”的从容和卓著的政绩离不开孔教授的帮助,诗人心存感激。

②敬重,诗人称孔教授为“异能”以及“蜚鸿”,可见对其十分尊重与赞赏。

③谦逊,“幸屈”“敢将颜色”写出了诗人面对孔教授十分谦卑,不敢面露傲色。

【解析】诗歌首联表明谢意,对孔教授的称谓显出敬重,谦辞使用可以看出谦逊有礼。

【评分标准】一点2分,三点6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17.(1)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3)示例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示例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示例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评分标准】每空1分,错字、漏字不得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18.②改为:为新品种西瓜的选育提供了坚实基础

⑥改为:对传统资源进行改良

【解析】②处,本句的主语为“天然的资源”,应当是为新品种西瓜的选育(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而不是为西瓜提供基础,属结构混乱。⑥处,“改善”指改变原有情况,一般与情况、环境、质量搭配。“改良”指去掉事物的缺点,使之良好,更适合与“资源”搭配。

【评分标准】每改对1处得2分,只填对序号给1分。

19. B【解析】本段话题的中心是不同瓤色西瓜营养价值的差异。横线的前文已经具体介绍了不同瓤色的西瓜分别含有什么营养,后文应继续承接“色素含量”这一话题。同时,后面“不必过分纠结于营养价值的高低”强调的营养成分含量的高低,和重要性没有关系,因此,此处应当强调色素含量的差异是微乎其微的。

20. D【解析】“耳目一新”指听到的和见到的都和以往不同,令人感到很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此处并不强调西瓜的变化;“应接不暇”指景物繁多,看不过来,此处不属于景物;“赞不绝口”指不住口的称赞,此处并未说明消费者对西瓜的满意。“眼花缭乱”指看见纷繁、耀眼或震动人心的事物而感到迷乱,符合此处各色西瓜给人带来的感受。

21.惬义——惬意;脾益——裨益;俱备——具备

【评分标准】每改对1处得2分。

22.示例一:不同意。(1分)文段为科普说明文,旨在客观介绍科学现象,应做到语言的严谨规范。(1分)文中西瓜皮和西瓜瓤各自都存在不同的颜色,属于客观现象,具体列举颜色情况实事求是,符合文体要求。(2分)示例二:同意。(1分)科普说明文应追求语言的明快,精要,好懂。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1分)文中第一段已经提及“红瓤、粉瓤、黄瓤”,读者对西瓜皮和肉存在多色的情况已经了解,后文不必再一一列举。(2分)

【解析】首先表明态度,然后从文体及其要求的角度思考,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解析即可。

【评分标准】详见答案标注。

两则材料共同聚焦“得与失”。徐志摩所说的“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代表着对结果的坦然接纳,对命运安排的顺应。这种面对得失的释然,能够启迪今人对无法掌控、无法改变的现实采取和解、悦纳的态度,不过分强求。当代青年倡言的“得之,我命;失之,我幸”,则是对得失关系更进一步的追索,体现出主动把握命运,在失去中挖掘价值和成长机遇的积极心态。这种积极心态能够帮助青年抵抗焦虑、从而更从容地面对人生。

考生需立足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结合当代青年生活实际与精神追求,深入分析两种观点。对于徐志摩的观点,既要肯定其价值,也要避免因此滑向“宿命论”。对于当代青年,则要肯定他们选择将“得”归因于自身奋斗,将“失”不当作遗憾的积极人生观。

综合两则材料,构建一种既尊重奋斗、又悦纳结果,既能积极进取、亦能理性面对失去的健康人生观无疑是题中之义。

【参考立意】

1.努力取“得”,学会放“失”。

2.“得失”坦然面对,争取命运主动权。

3.不以得失论成败,善从“失”中找机遇。

4.跳出得失,挖掘自我价值。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十五五”规划建议:继续划转国... 财联社10月28日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其中指出,健全社...
“十五五”规划建议:推动量子科... 财联社10月28日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其中指出,培育壮...
禾元生物登陆科创板,湖北A股上... 禾元生物登陆科创板湖北日报讯(记者刘洁、通讯员王琼、田瑶林)10月28日上午,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
专升本机构的选择对考试成绩有多... “身边报班的同学都上岸了,我要不要也跟风?”“自学半年没头绪,是不是选个机构就能救?”每年专升本备考...
“十五五”规划建议:推进人民币... 财联社10月28日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其中指出,积极扩...
“十五五”规划建议:全面实施“... 财联社10月28日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其中指出,深入推...
四川自考最小考生仅9岁,考试院... 10月28日,网友发帖称,在2025年下半年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最年轻的考生仅9岁,最年长的高...
今日油价下调! 记者27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受国际油价下跌影响,国内汽、柴油价格10月28日0时下调,每吨分别...
教育厅公示,宝鸡文理学院更名陕... 10月28日,陕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拟申报高等学校设置事项的公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
真佩服这位老师的好心态!一节数... 上周五,我有幸走进了一所农村中学,聆听了一节数学课。当踏入那间略显陈旧的教室时,眼前的景象让我心中微...